笔墨书香散文

对孩子,首先做的也许是无敌意

2019-04-21  本文已影响56人  木木想进步

这几天,朋友圈里大面积转发“4月17日晚上,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男孩突然冲出车门,从高架桥上跳了下去”的悲剧。后面跟着形形色色的评论文章。有的责怪孩子太脆弱,有的数落父母态度极端,有的母亲们,自责之情如滔滔江水,泛滥无边。

我作为一个二孩儿妈,索性连视频也没敢看,都是直接看文章,生怕那镜头刺痛我,自从荣升为母亲,心越发变得玻璃了。

只能说,任何一个现象,只要细加分析,各种角度进行追根溯源,谈情论理,那言论多的都足够出本书。看了那么多评论文章,有一句话深表认可,就是,父母要有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

想想自己很多时候,拒绝和反对,都是在发泄愤怒的心理状态下做出的。当孩子提出什么自认为不合理要求,或者在自己内心烦乱时,提出哪怕并不过分的要求时,情绪就会很失控,言语中多少都会带有指责、发泄和报复的成分。观察周围的同龄妈妈们,好像或多或少都有这个特点。和同事探讨怒斥孩子时,抱有的心理状态,同事一句话惊醒了我,她说,其实在我们斥责孩子时,往往都是和当时自己正面临的问题,身处的情景,联系在一起的。并非就事论事。

比如,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我们训斥孩子时,一般都会联想到自己收拾屋子的辛劳、联想到自己为家操劳,却不被家人理解和分担。于是,本来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宝贝,咱们把玩具收拾一下吧,太乱了心情也会变坏。结果却变成这样:“快把你那些破玩具收拾起来,不想要就说,我这就给你扔了。”“我收拾屋子有多累,你这样很讨厌知道吗?”“给你三分钟把玩具收拾干净,否则小心我揍你,同时附上一个为时三秒钟的怒视!”

细琢磨,后面三种声色俱厉的表达,是将孩子放在自己的敌对面,以发表申明或最后通牒的方式,警告孩子。并没有客观纠正一种不良行为。翻译在孩子那里的意思就是,乱扔玩具会惹妈妈发怒,她会不喜欢我。所以,理性纠偏最后变成了情感冲撞。原问题没被孩子意识到,横生了两腔怨气。

所以,当看到“不带敌意的坚决”几个字时,真的佩服极了说这话的人,能用如此精准的概念,表达出这般微妙的心理。

其实还有一种现象,也是需要我们细品的。比如,我们提醒孩子读书做作业时,大多是在他玩的很投入的时候;催促孩子洗脸刷牙时,往往是在她看动画片看的正开心的时刻;打断他们玩耍的兴致,居然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并不重要的小事。好像我们很是见不得孩子开心,看到他没心没肺的乐呵,我们就能想到许多事情,去控制、中断和干扰这种局面。我们时刻都想管理监督孩子,我们时刻都想控制,而不是关注、引导和尊重他们的感受。

因为,我们就是被那样管大的,觉得一方面控制孩子,天经地义;另一方面,不管控,孩子怎么会变好?!可是,如果不狠心掐断父辈们子女教育上的错误理念,实现教育方式在我辈的转型,子女回报我们的,必然会有更大的担忧和烦恼。

也不要一味渲染,把妈妈们比喻为孩子的上帝,全程无理由无怨言的为孩子操劳;或者把妈妈说成是,孩子们在天上精心挑选的人以此“绑架”广大母亲们。母亲也是人,她从孩子在自己肚子里开始,就在操心费力,长期让上帝盯着一个人,无休止的操劳,上帝也会心烦。家庭方方面面的任务,成员之间要合理分担。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家庭中的义务分担,同样尊重能量守恒定理。一方付出少了,另一方就得多分摊点。否则意味着两件事,一是家庭这艘小船,撑不到对岸,就被一个巨浪掀翻入海了;二是一家人在拧巴,扭曲的生活环境中,毫无快乐可言。

像17岁男孩儿跳桥这件事,男孩儿的家人们,谁敢说自己是无辜的?!

还有小孩赌气说,自己要离家出走,如果你是家长,听到孩子这么说,想起来的第一句要和孩子说的话是什么?欢迎在留言区留言。同时,想脱口而出说“有本事现在你就滚出去,不走算你没能耐”的朋友们,请仔细分析下当时的态度,站位和心理状态。

“不带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再次拜读并铭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