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色彩心理学:心理颜色1.1

2021-03-19  本文已影响0人  神隐的时光屋

心理颜色

日常生活中观察的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即形成心理颜色视觉感。

在色度学中,颜色的命名是三刺激值(X,Y,Z);(R,G,B);色相,明度,纯度,主频率等。

然而在生产中则习惯用桃红、金黄、翠绿、天蓝、亮不亮、浓淡、鲜不鲜等来表示颜色,这些通俗的表达方法,不如色度学的命名准确,名称也不统一。

根据这些名称的共同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组。

1、色相、色光、色彩;

2、明度、亮度、深浅度、明暗度、层次

3、饱和度、鲜度、纯度、彩度、色正不正

这样的分组只是一种感觉,没有严格的定义,彼此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例如,色相不等于色光,明度也不等于亮度,饱和度也不等到于纯度、鲜度、深浅度。

但是在判断颜色时,它们也是三个变数,大致能和色度学中三个变数相对应。

主频率对应于色相。人们常说的红色就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红色在色度图上也只是一个区域,人们绝不会把600THz的单色光(蓝绿光)称为红色。

色度学中的亮度对应于明度、亮度、主观亮度、明亮度、明暗度和层次等,在相同的背景上,亮度小的颜色一般总是比亮度大的颜色显得暗些。

色度学中的纯度对应于饱和度、鲜度、彩度、纯度等。

PS:引用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