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叙事的力量|培养视觉素养
作者斯蒂芬·阿普康是世界知名视觉素养教育专家,他在美国率先创设了“数字影像技术”培训项目。在这本书中,他从石洞壁画开始,经由古登堡、爱迪生再到希区柯克,追溯了文字与图像在思想表达和人际沟通上的发展演化史,还饶有趣味地探索了“电影神经学”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将影像叙事的力量展现在读者面前。基于十几年的影像教育经验,作者向我们坦承,“影像语言”是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揣摩和实践,影像技术才能最终转化成我们的“视觉素养”。
我们已身处动态影像时代:微电影、微动漫、短视频、自拍秀、动态图片、“阅后即焚”……“素养”的感觉定义也不再狭隘,素在今天,‘素养’是指理解、表述或清楚表达事物的能力,素养的范围已不仅局限于阅读和写作,也表示人们对词汇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能力、推断深层含义的能力以及表达更加复杂思想的能力。具备素养就是熟悉某一时代背景下人们自我表达的通用语言和规范。
素养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文字了。写作最终要回归于听觉,而非视觉。文本的构成要素赋予了口语符号以新的意义。在讲述生动的影像故事时,所做出的与元素相关的选择,都会在观众头脑中创造一连串神秘的活动,最终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素养程度。图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释放视觉力量的一种有力传播方式是使用暴力语法。
想要理解语言和素养的进化,最好的方式并非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情感的视角出发。真正的素养通常是双向的交换,不仅要消费,也要生产;不仅阅读,还要写作。
接受信息的能力通常是构成素养的首要部分,这对大众来说必不可少,然后才是表达信息的能力。结合了动态影像、声音、文本、字幕的电影是人类创造的最具力量、最引人入胜的文本。
读懂电影语言是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在剪辑电影影像的基础上,观众积极地品味并构建着故事。而如果单独展示每幅画面,那么故事便构建不起来。利用剪辑技术类似于能让不同文化的人们理解彼此的古代书写系统。
想要掌视觉表达的语言来促使改变发生,不需要成为专业的电影制作人。能够将文本和图像融合是制作影像的一个关键技能。但是成为一个具备素养的沟通者并不意味着必须自己发明一种全新的语言,而是意味着掌握一门已经存在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