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心雕龙》体性篇
【文学理论作业,原创首发】
《“性”达,则“体”达》文/桑尔
俗话说,“相由心生”。我认为这里的“相”和“心”之间的关系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有相似之处。
![](https://img.haomeiwen.com/i26234361/ff474f0e41827038.jpg)
人的气质形态就像是内心的镜子,能大概预测出善恶美丑,但这只是预测,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内心的性格。所谓的行文风格也差不多这个道理,刘勰开篇就点明“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即“体”和“性”应是内外相符的。开头他首先指出文学创作的的原因是由于人产生了“创作冲动”而进行创作的过程,正面说明了文学创作和人的情绪紧紧相关,接着他又举出人的“才,气,学,习”均与创作者作品所表现的风格特征有所关联,并总结了八种基本风格特征。
接着,第二段刘勰则选用贾谊,司马相如,王粲等文学大家来例证自己的观点:贾谊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奢而词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等来正面阐述作者性格和创作风格完全是“表里相符”的。这里的“性”多得是作者性格特点或是为人处世的姿态,并没有表露“才华”对于创作者创作风格的影响。
而第三段刘勰则指出了才华对作品的影响,刘勰指出创作者的成功来源于他本身的才华,但是更为重要的则是最开始的学习,即“夫才由天资,学慎始习”。刘勰认为作家的风格一旦养成,那么后期想改变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他坚持“学慎始习”,并主张创作者应从小就向“雅正”的作品学习,接受这些风格作品的熏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勰更加注重创作者的“性志”的培养,而不是自身的才华,在下文他也有所提及,才华固然重要,但是跟文学作品的“体”只能说是点缀的附加成分,因此下面又再一次阐述了,“性”对“体”的重要影响。
总之,全篇围绕着“体”和“性”之间的关系,阐明“体”和“性”是内外相符的,并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从后天学习中加深“体”的形成,促进“体”和“性”的自然融合。最后结尾升华,由于作者的才华和风格有所区别,所以导致了文章风格的多种多样,刘勰总结才华和文笔是次要的点缀,最重要的点睛之笔则是作者的性志。
升华之处则在文章风格虽可以由作者的才华和性志陶冶而成,但做到这样的程度是很难的,需要长时间学习并坚持。正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同理,写文章亦如此,作者性志高雅不俗,加上与其才华融合磨练,也能自然而然使文章流露其高雅风格。本次的“体性”篇教导作者如何正确根据“性”的特征,在磨练中不断去培养“体”的形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更是对我们写作时的一种敦促,即“性达,则体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