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里,还有人看小说吗?
起初我并不喜欢读小说,那些或真实或虚假的故事,好像跟自己的生活完全不搭边,它既没有哲理散文的思想,又没有札记随笔的趣味,更不会像心理学或者鸡汤文的书籍那样带来开解和宽慰。遇到一些复杂的人物关系,还要前后罗列人名搞清人物关系才能读懂故事的梗概,所以小说是我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去思考的领域。
随着小说阅读的深入,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我开始慢慢喜欢这种特殊的文体。它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科幻的,可以是现实的,又可以基于现实幻化出更丰富的情节。它可以讴歌某个人,也可以愤愤于某个时代,可以从一双眼睛里看到一个世界,也可以从一个世界里看到一个渺小的生命。我慢慢沉迷于这种文体,简单的叙事我们称为故事,小说之所以成为小说还有它不可替代的功能,它可以从人物构造和故事情节里影射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它写的也许就是我们的生活,却又不完全是我们的生活。
这两天阅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它算得上白话文小说的鼻祖。从孔乙己到阿Q,写的都是一个时代里的人物,然而我们都可以从小小的人物身上看到整个社会形态,看到整个民族内忧外患的根本问题。小说本身就具备这样强大的功能,虽然它不如诗歌简约,又不明确问题的核心,可是所传达的思想却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了然于心。
小说不论篇幅的长短,都具备这样的功能。路遥写《人生》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他再难出更好的作品,可是他耗时三年写出了《平凡的世界》这样的巨著。《人生》中男主人公命运的转折让人唏嘘不已,而《平凡的世界》里,孙氏兄弟在历史的转折中所表现出的坚韧更让人惊叹,小说不仅刻画了平凡岁月里的人物,还描写了时代波轮下人们的生活。这在所有其他的文体中都是很难表达出来的。
在年轻作家中小说里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邓安庆和孙频。邓安庆在《山中的糖果》和《柔软的距离》里所描述的乡土生活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三姐》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而那些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的人们,他们作为城市边缘人归属感安全感的缺乏在他的文章里都有,透过他描写的人物,我看到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对这个时代的困惑,我们生活的无奈。也只有小说,才能呈现出这样一个时代以及时代洪流里的人们。
孙频的《疼》一共五个中短篇,每一个都是现实生活里可以看到,甚至可以想象到的。每一个作品确实如书名那样,给我们带来疼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钝痛感,是因为小说所描述的是这个时代里我们身边的人物:嫁给金钱,然而出轨的丈夫却变成植物人的女人;为了房子娶一个弱智女人的销售员;暮年的母亲见了一次初恋却被初恋对象及其儿子截杀;每一个故事都很深刻。细致的描写放大了瞳孔,让黑夜里平凡中的特例活生生血淋淋的摆在眼前。她真是个很会入侵你的五脏六腑占据你所有感官的作家。《盐》是她的新书,也许再过不久会想挑战自己买来一观。孙频是个让人阅读之后无法平复心情的作家,读者用尽全力去看,写作者不知道要耗费多大的心力才能完成作品。小说可以用细腻的笔触,也可以用宏观的描写,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不需要议论却让结果藏于字里行间,小说不是记忆某个东西,是让记忆里的人动起来,是呈现某段岁月,是以写故事和人物来描写一个时代,来抒发某种情感。
有人说,如果不想要成为一个作家,可以多读一些励志情感类的书籍,在我看来,也可以多读一些小说。小说是一个世界里的社会,更有很多是我们身边的故事。它包容了人生酸甜苦辣咸的味道,即便日子过得如白水一样,也能被它调剂得五味杂糅。
鸡汤文仍旧是公众号的主打,可是读了很多,却从来没有一篇能占据我的记忆,然而人们还是喜欢那种让你舒缓神经,得到短暂安慰的文字。我们所处的时代,功名利禄是目标,柴米油盐是根本,鸡汤永远都是暖心又暖胃的。这种五味杂糅的小说,却不知道要怎么去消化。
也许读小说的人,会越来越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