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锚定效应”
有个朋友跟我吐槽他的儿子,做错过的题目还会反反复复地再错,甚至是专门错曾经错过的题,改了那么多遍还能记不住,他都怀疑儿子的智力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
哈哈,我赶紧给他疏导,这种现象叫做“锚定效应”又叫“沉锚效应”,是所有人都有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锚定”的解释很复杂,应用更是非常广泛,这里简单的说一下,其实就是人们对一件事的第一印象会像船的“锚”一样深深钉在人的心里,要想改变第一印象是非常非常困难了,所以错过的题已经在孩子心里扎根,是没有那么容易就改掉了,每个孩子都一样,不是某一个人的特性,跟智商更是没有任何关系。
为什么“第一印象”这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倾向于在最短的时间内下一个结论,并用这个结论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时候最先处理的就是最先看到的、碰到的、得到的情报。例如,一个家长回到家看见孩子正在看电视,她会怎么想?是觉得孩子一直都在看电视还是觉得孩子刚把电视打开?显而易见,家长一定会认为孩子是一直在看电视,因为她要快速得出结论并采取行动,对孩子吼道:作业写完了吗?就在这看电视?赶紧写作业去。
那么已经“锚定”了该怎么办?孩子对错过的题已经在潜意识里认定了该怎么办?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要用足够长的时间和频率来改变这种状态。孩子如果有严重的“锚定效应”,例如文章开头的那个孩子,家里是必须有个“错题本”的,孩子错过的所有题目全部都要单独记录下来,短时间、高频率地进行翻阅和记忆,直到正确答案已经完全盖住了脑海中的“锚定”答案,下次就不会再错了。
例如你第一眼见到一个人很邋遢,即使这个人平时不邋遢,只是当时感冒了没办法仔细整理自己而已,那么你一定会认定这个人很邋遢,这个印象很难改变,如果以后你很少再见到他或者偶尔见一次,即使他感冒好了已经很干净利索,也改变不了在你心中的邋遢形象,但是如果这个人以后每天都干干净净出现在你面前,自然就会改变最初的观点,会觉得是自己第一次进行了错误的判断,所以复习的时间和频率是改变锚定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正确的印象已经取代第一印象的错误,即使之后再经过时间沉淀,印象也不会再回到最初。
如果孩子因为生病或者请假或者课上睡觉等其他原因落下了一部分课程,这些课程即使后期补上去,也很难像其他课程那样活学活用、手到擒来,孩子并不一定是真的不会用,很有可能是对补习的内容心理发怵,这也是一种“锚定效应”,就是感觉这部分内容自己没那么熟悉,这会导致孩子在做很多应用题的时候会反复错,应用题不会做不像写错一个字或者算错一个口算,它是一个综合性质的题目,需要有解题思路,这一次思路不对,老师给讲明白了,下一次再做的时候还是原来的思路,依旧做不出来,因为孩子只是当时被灌输了这道题怎么解,而不是把这个思路给吃透了。
要想解决问题,方法还是那一个,回去练习这道题的主要解题思路。例如,一个高考的考生要解出来一道大题,可能需要熟练掌握并会应用十个知识点,这十个知识点互相联系,只能熟练运用其中的九个也没法把题解出来,当看到答案或者听到讲解时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差了这个知识点,如果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多久以后再做类似的题还是会错,因为那个知识点就是他没有掌握好的,正确的方法就是在短时间内重复做类似的题目,在复杂的题目当中练习那一个小知识点,同时也能对其他九个知识点进行复习。
小朋友的题目最多就两三个知识点,如果反复的错,也就是其中的一两个知识点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掌握好,那么需要做的就是赶紧回头去练习那个不熟悉的知识点,而不是把这道题一讲就完事了,知识点不够熟悉就会出现“懂了不会用”的状态,知道答案和解题思路之后所有题目都觉得自己会了,可是拿出类似的题又做不出来了,因为输入、操练、导出三个环节中,“操练”的环节不足,“导出”就一定会有问题。
有一次我问女儿,你知道为什么这道题你错了两次吗?这个叫“锚定效应”,然后给她解释了一遍什么是“锚定”,并问她你知道怎么改变“锚定效应”吗?她说改起来实在是太难了,我以后尽量把题目“锚定”在正确的答案上。孩子总是语出惊人,但是却又思路清晰,预防永远大于治疗,在平时把基础打得扎实一些,尽量不要把思路锚定在错误的答案上,就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改变“锚定”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