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能成为你不是的那个人

2020-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假伪劣真骚客

      你是否见过这样一种满月照:初生的宝贝,被扎上一个巨大的头花,光溜溜的小身子,被包裹在花朵纱裙中。无法回避的视觉冲击,昭示着一个事实:这~是~一~个~女~婴~

      是的,性别文化塑造几乎从我们的诞生就开始了,从养育者的施加,到产业链的暗示。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欧美的玩具行业就鸡贼地进行着颜色营销继而性别洗脑,后来,当琳琅满目的玩具货架自动按照粉色为女孩蓝色为男孩进行分类的时候,人们发现,为时已晚,我们早已成为他们的囊中之物。玩芭比长大的女孩子希望自己像芭比一样蜂腰肥臀,不要胖,一定不要胖,这是她们最早对美丽埋下的一颗种子,也或是她们后来对自尊埋下的一枚炸弹。玩变形金刚长大的男孩子也希望自己金刚一身,可以上天可以入地,可以劫富可以济贫,这种下了他们的英雄梦。

      性别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生物学的性别及其所处社会对该性别的全部要求的觉知。

      这里面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自我认知,就是我知道我是什么性别;

      另一个是社会认同,就是别人和社会期待我这个性别所应该有的样子。

      而当这两种认知出现偏差的时候,这个人在他所处的环境里就会出现不适感,甚至逼仄感。

      而实际上,男婴和女婴之间可测量的差异,不论是生理上的还是行为上的,都小之又小。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比如三岁这个分水岭,性别差异开始出现,比如女孩表现出了更强的同理心和助人倾向,对父母更加顺从,更多地寻求养育者的赞许。当然,这是群体理论,我们不能从性别就预判一个孩子是否更顺从或者更固执,更有同情心或者更有攻击性。

      关于性别认同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

      一名七个月大的加拿大男婴布鲁斯在包皮切除手术中阴茎意外受损,因此,父母决定将他当作女孩来抚养,这中间除了性别文化的重植,还包括女性荷尔蒙的注射。小布鲁斯殊不知,自己已经成了当时一个心理学家的一个实况研究案例,仿佛楚门的世界,有点残忍。后来,布鲁斯虽然接受了阴茎重塑手术,并且回复了他男性的身份,在25岁的时候娶妻生子,然而他说:他感觉,他身体里的一部分被切掉了,被扔进了垃圾桶,他的心,已经死了。 2004年,38岁的布鲁斯,经过了几轮性别的替换,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说:你不可能成为你不是的那个人,你必须是你自己。这也给了当时研究他并从他的案例中获得了殊荣的心理学家一记响亮的耳光:究竟我们的性别认同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可以后天重塑的?

      心理学家曾以为找到了答案,然而,并没有。布鲁斯走了,一说是追随他自杀的孪生哥哥,但是,如此多舛的人生,受力难以想象。

      在世界上诸多文化语境里,性别有着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瑞典在这个问题上开了先河,2010年,世界经济论坛将瑞典评为“全世界性别最平等的国家“。十年前我在瑞典,发现满大街扎小辫儿的男生,就像他们的球员兹拉坦·伊布拉希莫维奇(Zlatan Ibrahimović)那个样子;而女生呢,胳膊一抬起来,茂密的黑森林,让人不忍直视。然而,瑞典人觉得这不够,他们不仅要寻求“性别平等”,还要寻求“性别中立”。

      瑞典为了推行这个“中性性别运动”,也是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推出长满腿毛的女模特、取消性别化的玩具、性别化的服饰、性别化的装扮,甚至性别话的行为举止,比如幼儿园里鼓励女孩吼叫男孩跳舞。2012年,瑞典已经把一个中性代词hen载入了国民大辞典,中文里还没有完全对等的字,且做“它“吧。瑞典的”中性性别运动“尚在第一个十年的尝试中,他们本国也正反两派,不置可否,我们不好做评判,只能拭目以待。而更多的国家,大部分的人,仍在传统的性别认同中。

      作为养育者,不管是哪个国家的,我觉得最普适的方法就是八个字:

      因人而异,顺其自然。

      我们谁也无法跳脱出自己的文化语境,那么,假以适当的引导,我想就是合适的。

      你在你的养育过程中或者你的成长过程中对于性别认同有过自己的困惑或思考吗?       现在的你,是你想要的样子吗?

      欢迎你在下方给我留言。

(图片来自unsplash.com)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