槭树下的家
2020-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夏虫碎碎念
附近不远,有株十几米高的梧桐,相伴长得宽广的槭树,占据了一大块地盘。我在树下坐了半个下午,看已经金黄的梧桐,带着老绿的槭树,随着光影变幻颜色。叶落满地,四下无人,隔壁槐树上狸花与奶牛猫打架半响,狸花大败,不敢下树。
席幕容的《槭树下的家》里写「我虽然知道在这世间没有持久不变的事物,虽然明白时光正在一分一秒地逐渐流失,可是,能够在这一刻,能够在这个夏天的早上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幸福,一种几乎可以听到、看到和触摸到的幸福,我恐怕是真要感谢窗外那十几棵的槭树了」。
但小时候读《槭树下的家》,我并无如何感触,以为只是她多年居无定所,终于回国建立家庭的喜悦。今年却有点能体会,植物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带给人直接冲击,有种磅礴而来的安定力量,非人力所能及。
今年清明在恩施,留宿的农家院子里有两株开满白花的树,未辨品种。后来徒步路上也有在农家门口一排树下歇脚。想到《绿山墙的安妮》,安妮是多么爱伸到窗前的苹果花呀。
恩施的农家 院子里另一株树 徒步的人都在树下歇脚与自然相比,人身上的美太少了。或许是人在智能上走得太远,少了野性,也就少了神性;或许,是人太渺小了;再或许,是有美感的人体太少了。
这也许是我今年最大的长进——很能感受到自然的美了。甚至不需要去远方,身边就不少。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长大,我总觉得周围是单调,甚至丑陋的。曾经出入某写字楼两三年,却在今年才发现楼下有好多可爱的花草。上下班的路上,沿河有几百米的山桃花林。
大概我之前是挺瞎的。
今年的一些记录与图片,春天与秋天真的值得:
言语总是无力的,像是《槭树下的家》,名家之作,当时读来也并无什么体会,因为没有经历过。还是需要身临其中,去看,去听,去感受,才能明白。
也有一些照片,拍得不好,意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