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墨方塘每天写1000字

每期一问——家是什么?

2018-11-26  本文已影响105人  半墨先生

冬天是想“家”的好时候,独在异乡,领略了如刀子的寒风,总会想起点什么来,首先是人的面孔,身影,说话的声音等等,其次是厨房,饭菜的香,再然后就是那座房子,各式各样的,在郊区,在闹市,树一样立着,有根吗?可以的话不妨刨开来看看。

你会想起“故乡”吗?那是更为宽泛的概念,你会想起这样的概念吗?“故乡”更像是一个哲学命题,直指那种形而上的思考,比如海德格尔会说“诗人的使命是还乡”之类的话,就暗示着这样的意味。“家”呢,具体些,不至于让你一个平凡人想起些宏大的事物来,这是很基本的东西。

那么,家是什么呢?本期,我们来谈谈。且当作冬天中一件 “温暖”之事。

李发荣:回答“家”是什么的问题,必须先回到故乡。打个比方吧,家就是俄罗斯套娃里最内核的那个,一层一层打开的就是故乡。我的故乡从云南省,到玉溪市,到峨山彝族自治县,到塔甸镇,再到那个叫瓦哨宗的地方,最后落到78号门牌上,这个门牌就是我的家。这是个空间无限缩小和接近的过程,也是一个回归和追本溯源的过程。我像个困兽,不断出走、逃离,目的就是为了远离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家”,而经历完挫折、困难、奚落、迷失之后,我又一次一次企图“归家”,祈求故乡的接纳。但是,那已是徒劳。现在,我单独成户,我一个人在一本户口簿上,我是自己的户主,妻子也是,一个人在一本户口簿上,成了自己的户主。每一次填写表格“婚姻状况”和家庭住址一栏时,我还是会感到不适,因为已不能再填78号的那个家,现在我的家是瑞竹园6栋601号,妻子也一样,601号成了我和妻子共同的“家”,而在瓦哨宗,78号的那个“家”,已经变成了我的精神坐标,它曾构成我的血液、骨头、心跳……从任何一个地方,我都能回去 ,被它击伤。它变成了我的“故乡”——故我、故地、故人的生活史和精神史出处。那个地方激活了我全部的记忆,它的秩序、传统和伦理约束着我,成了我安身立命的替代。

喷火的土地公:家是一个人穷极一生想要逃离的处所,你每次面对镜子,都会发现它给了一副你无从选择的躯壳。即便你抛尸荒野,到时候来认领你遗骸的还会是它。你永远都处于它的阴影之下,如果你乐观些,你也可以把这种控制解释为庇佑,熬过一段时间,你会继承它,登上暴君的位置,去恪守你理念中的美好而又必须形式——家。

左西:家是回归,总要回到的地方。

侯知佩:收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刚刚给大一新生讲完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然后,我坐上校车,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我这一天上了六节课,大约的确累了。不远处的家可以让我得到休息。回到家后,我打开灯。鹅黄色的灯光飘着,无数的黄蝴蝶就像恋人的脉脉絮语。我的内心变得安稳。做好粗茶淡饭,一边吃,一边看看天气预报。以最舒服的姿势躺在沙发上,展开一本陈旧的书籍阅读。茶已斟好,香气让我想到了外婆烙好的槐花饼。家,大概是一个可以让你停留乃至终老的地方。想家是因为想念亲人。对于家,离去、归来、再离去,我们都在延续鲁迅小说的模式。无家可归是难受的。喜欢苏轼的话——此心安处即吾乡。

晓辉:家啊!我春夏秋冬都住在里面。

弱水三千:一看到“家”这个词,想到的第一个人,我想,那应该就是我的家。

春风:每逢佳节倍思亲,对我而言是每逢寒冬思故乡。这一刻最能诠释“家”,游子在他乡,凛冽的寒风,小雨总能勾起一汪乡思。每当此刻最想的莫过于蜗居在家,生一盆火,烤一两个红薯或是做一两道小菜,懒洋洋与父母闲聊一两句,亦或是什么也不讲,静静的守候这份难得的清闲,一股温暖自在心中涌动。“家”就是这份温暖和生活的味道,不需多说,亦让人牵挂。

胡蒙:家就是牵肠挂肚。

疏影:家是一个不管你飞得远不远,只担心你飞得累不累的地方。

松山: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语道破。

P家是无论你在外面活得多失败,都有至少有一个人在等你的地方。

鹿茸:是个你再垃圾都可以回去地方。

郭:哈哈,没想过。

一粒:家是归宿。 

天空上尉:在我眼里,故乡和家是不一样的。故乡是精神上的,类似于月光;而家,是一地的鸡毛蒜皮。家是我的根,是我拼命想要逃脱却无可奈何一步三回头的地方。我的家不是什么所谓温暖的港湾,我爸的粗暴和不可理喻把我往外推,我妈又温柔地把我拉回来。我从初中开始,就一直在徒劳地要挣脱根,像是要把自己连根拔起,现在我也明白了,这样很痛,不如和解。

不懂小生:人常说,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我就谈一谈“家”中的矛盾吧。记得我的毕业论文里论述过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中国现代文学中家的形象源自《红楼梦》,这个家必然是走向毁灭的,这个家里存在着强大的父辈并且不断地扼杀新生力量。子辈作为新生力量开始离家出走,进行反抗,家成为新旧力量的斗殴场,这种家最终为革命意识形态服务。实质上,“家”中矛盾大多都不是黑白分明的,家里的斗争是混沌的鸡毛蒜皮的。稀里糊涂乱七八糟,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便是“家”中人际关系的常态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