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营·宋元ll元帝国之胸襟

蒙古人的胸怀就如同草原一样宽广,他们对于各种文化兼容并存,在元帝国都城大都的街头,你能够看到来自欧洲金发碧眼的传教士也可以观赏阿拉伯人的清真寺,各地商品荟萃,其间中外文化在这里交流激荡,流连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座色彩斑斓的国际大舞台。
元帝国疆域辽阔,作为他的都城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在建筑规模上也是更古未有的。
1267年初大都正式开始修筑,到1287年宣告完成,历时20年。
在建设之初,统治者就认为光是诚意,如果不见得聚力,就不足以雄视四方,由此可见其规模庞大。
大都城址坐北朝南,从形状上看呈现一个矩形,而南北稍长一些,它的中心点,积水潭也就是现在什刹海东岸的中心,格成总计28600米,分社城门11座,皇城位于城南,周长约20里。
宫殿主要分大明殿延春阁和东宫三组,前两组位于南门丽正门到钟鼓楼中辛格的南北中轴线上,东宫则位于太野池以西,城内规划方整,主要的街道宽20步,小街也有12不宽。
从整体上看,所有城池宫阙的布置都符合周礼礼记中关于城池规划设计的原则,宫阙的建筑风格形制以及命名都本于汉至耳殿,厅内的布置和陈设有带有蒙古斡尔朵的色彩,甚至在台阶前种着从漠北移植来的是剪草,看来在大多的设计上元,统治者是坚持了汗法语组织并行的原则。
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经济文化中心,城内仍然保持着方式的区分方式,居住区是为商业区,至于已经打破坊市界限的宋代城市大为不同。
车周礼礼记周官中面朝后市的建筑设计原则,商业区主要集中在城中心的钟鼓楼海子附近,以及西城的羊角是一带,其中米市面市在钟楼十字街西南角,杨氏吗是牛市,骆驼是驴骡,是都位于,羊角是一代,其他杂货都在石市口,在它的北面则是柴草市。
此外,还分布有段子,是皮毛是博,哥是鹅,鸭是珠子,是门即是薛式车使猪屎,于是珠宝是没事,蒸饼是果是等,真可谓应有尽有。
由于蒙古人战争时多俘虏人口,在大多的羊角市里,甚至还有人是到了致远以后才被禁止,但是买卖的地方还在,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名产都集中在大多的市场里,各种珍奇保护汇集于此,有昆仑波斯的桐庐江南吴越的琪琪克斯,雕镂荆楚之地的今昔,齐鲁大地的丝织品,河北的名马,所有这些吸引着前来购买和游览的人们漫步,大度地揭示,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令人流连忘返,大都的繁华。
可见,一般啊,除了大多的商业繁荣外,吸引人的还有传播在辽阔疆域内的各种文化,其中既有中国原有的儒释道,又有着外来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而在元朝繁荣的医学,天文学中也加进了回馈文化的因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华文化也在彼此的交流融合中逐步传播到西方,让西方人对中国有了一定的了解啊。
元代对各种宗教基本采取自由放任,兼容并包的政策,正是在这种开明政策之下,各种宗教教派都能够在全国自由的广泛传播,这其中既有来自于西藏地区的佛教喇嘛教,也有中国本土化的佛教禅宗,而在道教之中,全真脚真大,道教太一矫正一角也都有大批信徒,同时还有其他一些宗教,如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在元代,大批色目人或被俘或经商纷纷涌入中国,他们大多是穆斯林,在汉语中,他们一般被称为回回,在进入中国的同时,回回人也带来了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在他们的影响下,不少其他民族的人也改信伊斯兰教,并陆续修建了很多礼拜的场所清真寺。
基督教有许多分支,其中的景教早在唐朝时就已传入中国,入院以后,基督教在中国大为风行,基督教徒们在中国建立了许多教堂。
很多人都皈依了上帝,以致罗马教皇还专门为大都派遣了大主教来华的教室,把天主教带到了中国,在大度,他们先后给6000人进行了洗礼,还组成了40名儿童的唱诗班,有的中国基督教徒甚至到耶路撒冷去朝圣。
中外文化的激荡不仅表现在信仰方面,而且在科学上也有很大进展,回回医学的传入就是引人瞩目的世界,回回人胡思慧曾任饮膳太医写成了饮膳,正要一书,这是一部专门讨论饮食营养学的书籍,对食品营养饮食卫生疾病防止食物种类等都进行了开拓性的探讨,他的船舶为中华传统医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溪流,被西方人誉为医学上的圣经的阿拉伯医学著作医典也被收藏在元帝国的秘书监中。
因为回回医学的大量传入,元朝还设立了京师医药院,后来改称广惠司,下辖大都和上都的两个回回药物院,它的主要任务是一致,从中亚及西亚移民而来的宿卫将士,骑一师也是回回人,元世祖忽必烈是波斯著名的天文学家,扎马鲁丁曾应召来到大都,他向元廷进献了赤道,浑天仪等七件天文仪器和23种科学书籍,127年,元朝这里的回回天文台就是以扎马鲁丁为题点及天文台台长,这个机构吸收了不少。
雨的天文学家在此工作,扎马鲁丁与中国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进行了交流,这对郭守敬后来颠转授时历也起到了巨大的启示作用,可以说,元帝国杰出的天文历法成果,也有回回人的一份贡献,此时还有许多古希腊以及阿拉伯的数学著作也传入了中国。
在元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还有一位威尼斯人不得不提,他就是马可波罗。
早在1265年,马可波罗的父亲考拉波罗就已经来到了中国,当他们觐见忽必烈时,这位蒙古大汗,让它们指数罗马教皇,请求教皇派100名熟悉基督教归通晓奇门异术的人前来,一二期一年,他们携带15岁的马可波罗陪同罗马教皇派遣的教室东行途中历尽艰险,最后,只有马可波罗一家三人在1275年下抵达上都向忽必烈氟醚。
马可波罗年轻有为,受到忽必烈的器重,在元朝任职达17年之久,曾几次充当使者,前往云南站成印度等地。他得知忽必烈对异域的风土人情十分感兴趣,所以每次奉使归来都向大汗详细报告,因而深受忽必烈的宠信。
1291年一例韩国阿鲁浑含因妃子病史而向大汗请婚,忽必烈于是把贵族女阔阔真赐给阿鲁浑为肥,令马可波罗陪同使者护送阔阔真走海路从泉州出发回伊利韩国。同时还命马可波罗等回欧洲转送他至罗马教皇和英法等国国王的信。
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了故乡威尼斯,后来他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在狱中口述了在东方的见闻,由他人记录成书,此书的中译本就是马可波罗行纪。
在书中,他对元帝国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物产商业等都有生动的描述,如他在描述元大都的繁华时这样写道:
百物输入之众,犹如川流之不息。仅丝一项每日入城者即有牵扯。用此丝制作不少金锦绸绢及其他数种物品。
应当说,马可波罗在书中关于中国的技术基本上是准确,可信的,但也不免有夸张与失实的地方
在当时的欧洲,他介绍的情况被视为海外奇谈,甚至被认为是欺世盗名的谎言,而马可波罗直到临终之前还一再为自己的见闻辩护。
正是在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和启发下,才激起了一些航海家和探险家如哥伦布等对东方的向往和冒险远游的热情。从而促使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
就像蒙古人的驰骋征战一样,元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也在世界史上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都的繁华彰显了它的无限魅力,而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则勾起了一些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