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面条
由于我国北方以小麦种植为主,所以北方人大多以面食为主,其中擀面就是河北人最普通的家常饭之一,具有面软筋道、滋养肠胃、容易消化等特点,尤其是适宜小孩及老人食用。记得有一年春节我独自陪年迈的姥爷过节,为了表表外孙的孝心,我给他老人家做了一顿新疆拌面。结果虽然姥爷在吃面的时候带着“迁就”的笑容连声赞叹味道好,但是饭后却在村里不停的散步去了,据老人家第二天说味道好是好,但是不太消化。
提起擀面的记忆远远不如擀面杖来的深刻。由于我父母都是河北人,所以家里拥有三根大小不一的擀面杖。而且擀面杖在完成厨具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戒尺”的功能。在小的时候,我一旦闯出什么祸事或者翻了什么错误之后,父母就会严厉的大喊一声:“去——把擀面杖拿过来!”这时的我一般都会战战兢兢地去把那根用了擀饺子皮的短擀面杖拿来,这时等待我的结果多数都是——去换那根大的过来。如此一来二去,正在气头上的父母亲基本上就会多云转晴了,也算是一点小小的诡计吧。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和现在流行的在盛怒之下连说三遍“不生气,是我亲生的”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记得大概是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父母亲就开始教我和面了。提起和面的经历,那简直就可以说是“满脸都是泪”了。其实和面非常简单,就是把面粉放到盆里,一边慢慢加水,一边用筷子搅拌,最后再用手将面絮揉成面团,要做到“三光”,即面光、盆光、手光。也就是这个三光的要求,就不知道被父亲骂过多少回了,以至于后面都有心理阴影了。每次活完面之后,最担心的就是父亲喊我过去。到现在我还记得,父亲经常会训斥我把面盆活成“榔头”了。至今我也不知道这个“榔头”到底是什么梗,反正就是没有做到盆光的意思,因为手光很容易做到——大不了活完面以后立刻洗手就“光”了,面光就更容易了,只要洗完手好好的揉几次,面自然就“光”了,所谓的打出来的媳妇揉出来的面嘛,当然现在的媳妇都比较厉害,不挨打就不错了。
擀面是一个看似复杂,其实简单的活计。最初可能是掌握不料力度,往往会把免得中间擀成一个大洞,后面就基本上是熟能生巧的事情了。但是我在最后一个工序——切面上,确实始终不得要领,不但宽窄不均匀,而且经常容易切断。母亲经常说我切面不是切的而是推刀,并且给我示范了N多次,结果还是没有学会。不过幸运的是现在大多数人都不会擀面了,所以我的这些缺憾已经没有人能够发现了,至少在擀面这方面我也算是能手级别的了。
那时候家里吃面的方式也有很多,像捞面条、哨子面、炝锅面、打卤面等等,但是我最中意的却是麻酱面,尤其是加了青蒜的那种。在那个时候芝麻酱是基本上买不到了,家里经常是将芝麻炒熟后加上少许的咸盐用“姜窝子”捣成粉末(这可是我最喜欢干的家务了,因为一边干活一边还可以偷吃一点)。然后将粉末用凉开水调制成芝麻酱,再将青蒜(有些地方叫蒜苗)切碎捣成泥状。后面就是加入其它调料后拌入面条开吃了。
就是这芝麻的香气和青蒜的味道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记忆中擀面的美味。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擀面已经淡出了家里的餐桌,但是青蒜芝麻的混合香气却成了我记忆中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