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她,亦无他。
毕业了,她为了他,离家千里,去了他的城市。经过了近半年在小企业打工的日子,终于如愿考上了这座城市的公务员。
他却去了北京,毅然决然的,他说他有梦想。
与那千千万万的北漂大军一样,住着几平米的合租地下室,连吃泡面都是朝不保夕。他偶尔也有来信,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心中燃烧的青春火焰与按捺不住的迸发着的梦想。好好的同城,又成了异地,别样的异地,我在你的家乡,你在千里之外。
两三年的感情了,仍然记得那象牙塔里的点点滴滴,自习室里一对耳机里的偎依,出租房里拮据而又满足的甜蜜。她考上了公务员,进入了社会这大染缸,学会了揣测每一个面具下的面孔,如履薄冰的生活反而那样现实。
而他,一如当年那个孩子,那个不谙世事,活在自己世界里那个理想化的孩子,有时回头看看,觉得他总是那般的幼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相隔千里的异地恋,早已把生活过得平淡如水,电话由一天几个,变成几天一个,再后来,似乎好久没有了消息。大节小假的,她会去大帝都看他,毕竟也只能是她去看他,他连吃泡面都朝不虑夕的。
这种节奏很微妙,见面时爱得死去活来,干柴烈火,云雨巫山,离开了,又能继续回到那平静如水,毫无波澜的日子。
她觉得,他应该也是爱着她的。
每每收到他的来信,总是会有那么一点期待,毕竟在这个QQ、微信都烂大街了的年代,他还是一贯的那样的文艺。字迹依然那样清秀,言辞也总是那样的火热激昂,处处透着对梦想的渴望。
有时候,她觉得他像个不懂事的孩子,想法总是那样理想化,做事也总是那样想当然,就比如说他抛弃她只身去北京这件事,他们已经数不清吵了多少次,她眼泪都快哭干了也没有留住他。
但她内心深处,其实是羡慕他的,或者说是妒忌,因为她自己做不到,为了梦想,真真正正的去搏上一把,无论失败成功,至少这辈子试过了。
而她却要在这体制内,过着一眼就能望尽几十年的生活,挣着那一点旱涝保收的工资,处置着暗流汹涌的复杂的人际关系,每天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当年的梦想呢,那个胸怀家国天下的少年呢?
渐渐的,他的信越来越少,文字里也满满透着消极,他说他的伙伴们搞的根本不是音乐,而是纯粹为了选秀,为了出名,为了迎合这个模式而做着言不由衷的作品。他们狠狠地吵了一架,他怒而退出,他觉得他的理想不容他们去玷污。
可是,在她看来,这个社会本来不就是这个样子吗,从学生时期的历次考试,都得按着标准答案的方向答,你做音乐,自然也得往导师的口味上靠,在这个体制里,没有办法,你就得按照这个游戏规则来。
他的消息越来越少,她只知道他离开了北京,去往中国的各地去穷游,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一路奔波,一路创作,一路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她觉得他为何那么不安分,不能找个工作好好的干着,做个普通人,朝八晚五的,不好吗?他觉得她太傻,读了那么多年书,本科,研究生,最后只是想去体制内找个坑蹲下养老,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没有了梦想,还为什么要来这世上走一遭?
她不懂他,不懂是什么让他如此着魔,放弃了她,也放弃了平凡的生活;他不懂她,为什么为了所谓的稳定,而放弃了曾经的梦想,放弃了整个世界。
她又是最懂他,当年选择了他,也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与班里那些行尸走肉有着天壤之别;他也是最懂她,他明白岁月静好对于她的意义,毕竟这些年他的生活苟延残喘,决不想让她也经历一次。
故事还没有结束,一个版本的结局是十年后她嫁人生子,过着朝八晚五,按部就班的生活,平静而充实,老公能干,孩子懂事,家庭温馨而和睦。而他,在奔波了几年后,也在一个三线城市住下了,取了一个虽说不太好看,却家里家外挺能干的老婆,从此再也没有人谈起那个音乐梦,只是偶尔在夜深人静时,飘过几声忧伤的和弦,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当然,我也听说过另一个版本的结局,十年后,她嫁人了,过上了柴米油盐,灶边炉台的日子,仍旧在那一眼望到底的体制里了此残生。而他,经过了无数的磨难,早已小有成就,形成了自己的气候,向着梦想,越走越近。
两个版本皆是描摹的绘声绘色,不辨真假,但我宁愿相信那是后者。
毕竟,因为我,就是那个她,而十年后,我和他究竟又会怎样。
愿世界对他,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