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穿这一点,你将越努力,越颓废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的时候,你明明很想做一件事,但是却很难开始,甚至有时候你太想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反而不敢开始,或者坚持一段时间没有效果,就开始自暴自弃。
而另外有一些事,这些事相对简单,那么你想做的心越足,你就越能做好,这是为什么?
1.现象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定律:耶克斯—多得森定律。
这个定律是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得森经实验研究归纳出的一种法则,用来解决心理压力、工作难度与作业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
为了便于你理解,我们在文稿中为你准备了一张图片。
从这张图片你可以看出,人做事的效率水平随着动机强度,呈倒U型曲线。
也就是说,动机水平很低的时候,人做事的效率也很低;但是动机过强,也会影响人做事的效率。适量的动机是人效率的顶峰。
2.规律
但是,还不止如此,如果你仔细阅读上面这张图,你至少能得出关于效率和动机的5个规律。1.不管事情的难易程度,总有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最佳的动机水平并不永远停留在一个点上,它会随着事情的难易程度而变化。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上,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完成。
4.如果一件事对你来说从困难变得容易了,那么相同的动机水平不足以支撑高效率。
5.对于简单的任务来说,动机越高做得越快,这几乎是成正比的。
这五条规律解释了,前面的现象。
有时候你做事的意愿很高,就能把事做得又快又好;但有时候你做事的意愿很高,反而不利于你把事做好。
对于难事来说,较强的意愿反而会给我们带来压力。意愿强会给你带来强预期,但是难事不一定能给你带回你想要的预期。
理解了这五个规律,你就理解了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模式。如果你是管理者,那么你要注意不能在难事上,要求下属太多。因为高要求可能触发强意愿,但是在难事上,强意愿带来的反而是低效率。
3.转换
理解这个心理学效应的目的是:运用这个效应。
很显然,那些可以灵活调整自己动机强度的人,更容易取得好成绩。因为在现实环境中,没有一个人总是在执行固定难度的任务,而是总会遇到不同性质的任务,显而易见,只有能够根据任务性质调整自己动机的人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不同阶段,你要学会评估一件事的难度。对于简单的事,你撸起袖子加油干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难事,你要学会把它们拆分成简单环节,这样一来,你做事的效率就不受意愿的控制了。
比如,你想做一个短视频号,你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所以你越想把它做好,你就不知道该从何做起了。而且你越是想把它做出成绩,你就越难启动第一步。
但其实,如果你把做一个账号拆分一下,今天先起个名字、明天再找个头图、后天再做一个自我介绍、大后天再开始写脚本,你就会发现这件事做起来并不难,而你特别想做好一件事的情绪,也有了落脚点。
总结一下,很多人停滞不前,并不是被技术、被门槛、被事情本身卡住了,而是被自己想做的心卡住了。记住这个心理学效应,在关键时刻,可以让你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