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笔记1——谈“何必曰利”

2018-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明月松风

治理一个国家,其实是治理人心。而今大谈特谈“取利”,我早前就以为不妥,今读《孟子》,圣人云“何必曰利”,于我心甚有戚戚焉。

    改革开放以前,人不言利。那时民风淳朴,上下融洽。虽然人穷,却人人并不觉穷,因为人人平等,虽寡却均也。彼时人心向公,以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奉献为高尚,以为己、自私、享乐为羞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经济并不是停滞不前,其实假设还是那个模式而假以时日,我想即使不如现在的经济总量,也不会相差多少。正如起一栋楼房,那时是打基础阶段,各类体系已经健全,而现在我们往往只看到地基以上的部分,忘记了打地基时既耗时又艰辛的劳动。但若以现在的经济量,并以那时的人心、体制和分配制度,所谓“人民的幸福”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且我等皂隶们也不用天天为信访问题而愁容满面了。

    后来便大谈特谈“取利”了,并冠以“合理合法”美名,而提升到国家层面。岂料人性自私的恶魔一旦被唤醒,便如猛兽出笼,一发不可收拾了。到前几年最厉害时候,就出现了上取利于下,下取利于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的局面。即便现在情况好转,又有多少人是在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去奋斗,不过仍是私心不餍,除取利满足私欲更无他心了。其实不谈利只谈公心奉献,并不是压制私欲,治理国家人心,不言利人们未尝没有利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何尝不是个人和社会最大的得利啊。

      正如程子所说:“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所谓“惟仁义”,我们不妨把它改为“惟公心”、“惟国家”、“惟社会”、“惟他人”,就是说,我们如果仍是一如建国伊始“惟公心”,而不谈人之私利,利又何尝不惠于每一个人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