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天信
谁说学习一定要在学校,整个世界就是我的学校
今年9月, 有人在人人网上写了一篇博文《首先你得承认世界上有全面超过你的人》,里面提到了一个从没上过学、一路自学的18岁少年翁天信,把他作为一个“完全超越”的例子放在文中。这篇博文在人人、豆瓣等网站被大量转载、分享,让很多人了解了这个自称“homeschooler”的少年。
12年来,他没有像同龄人一样上学、听课、考试,他只是由着性子晃荡在这个花花世界,寻找兴趣、学其所好。下个月5号,他将受邀到同济大学进行演讲,他对记者说:“是他们学生会邀请的,这个活动是在让一些有特殊经历的学生来演讲,分享自己的经历。我相信他们和你们一样,都是对我这种特殊的学习经历比较感兴趣。”
谁说学习一定要在学校,整个世界就是我的学校决定了,将homeschool进行到底
其实翁天信并非一天学都没有上过。6岁时,他和其他小孩子一样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可没几天就被留堂了。因为在语文作业中,他比老师规定的多抄了几行生字,被要求全部重做。“本来以为多抄几行会得到表扬,可没想到会是这样。” 本来就不太喜欢学校的他,就更不想上学了。
他坦言,早在上幼儿园时就不喜欢那种环境和氛围,“我想可能那时父亲就准备自己教我了,上小学前,父亲曾试探过我上学的态度,同时也想进一步验证他对学校的看法。”于是爸爸让他去上学的同时,找小学的老师和校长,让他们同意翁天信只参加下午的文体课,上午的主课就不去了,成绩好坏没关系,校长没有同意。
两星期后的一天上午,翁天信正在上课,突然看见爸爸站在课室门口,示意他出来。他一出来,翁爸爸对他说:“儿子,回家吧。”同时对怔着的老师说:“我儿子以后不来了,再见!”从这一天开始,翁天信就成了homeschooler。
面对亲友善意的提醒和反对,翁爸爸很坚定,还对担心的翁妈妈说,“儿子是一张白纸,而我们只有这么一张,与其交给只知道成绩和升学率的人去画,不如咱俩一起慢慢画,最起码我们用心。”
学习又不是吃饭睡觉,哪里需要定时定点
之后,翁天信就进入了一种“放养”的状态,没有课本,没有作业,没有定时定点的教学。“读书又不是打针吃药。”他嘿嘿一笑。
令人惊讶的是,在开始homeschool 前,他就已认识两三千字了。说到这里,他有些许不好意思,又有一点小得意,“大多数汉字是从地图上学的,还有部分来自电脑和电视屏幕。”从记事起,翁爸爸就喜欢带他到处走,路上的路牌、广告牌他不知不觉就记了一些。回到家,翁爸爸就会拿出地图,告诉他刚刚走过的是哪条路。就这样,年幼的他学会了看地图,也认识了很多字。
交流中,才知道翁爸爸对他的教育实在是不拘一格:
上小学前他喜欢看科普动画片,有一天翁爸爸路过突然说:“看这种节目有什么意思?一个简单的知识竟然啰嗦那么久”。然后就给儿子买来这个片子的文字剧本,大约十几万字,翁天信几天就看完了。“父亲发现我喜欢看,也能看明白,随后又给我买来一些我看过的电视剧的剧本。以后又开始阅读小说、百科全书、人物传记等。”
有一次他们一家人在森林公园里徒步,看见一条刚被暴雨冲刷出来的沟渠:有深有浅、有宽有窄、有缓有急,还有瀑布和冲积扇、三角洲。“父亲觉得这完全可以作为一条模拟河流,于是借助它给我讲了河流、地形、河口、三角洲等自然知识,还再次让我理解什么叫‘上善若水’,特别直观,很有趣味。”刚讲完迎面就碰到翁爸爸的一个退休老同事,老人家很关切地问:今天不用上学啊?类似问题被问得多了,他们早已应对自如:哦,今天不上课。“哈,刚才明明给我上了一堂绝妙的大自然课,怎么能说没上课呢?”他笑着说。
所谓实践出真知
翁爸爸对儿子的教育永远遵循一个原则:兴趣,从不强制他学什么,他更着重传授学习方法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只会给予原则性的指导。翁天信回忆,“从成为homeschooler开始,我就以自己学习为主了。父亲就是带我到处走、上网、逛书店,让我得以接触各类事物,只要有了兴趣,剩下的都是我自己的事了。”
大约八、九岁的时候,翁天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拆掉了家里的一台旧电脑,将所有能拆下来的零件拆了个彻底,全部擦干净后又试着组装起来。“没想到这台电脑不但还能用,原有的一些小毛病竟然也修复了。”然后他系统地学习了有关电脑硬件的知识,才知道那些小毛病是由于部件老化致使某些接触点变型引起的接触不良,擦拭干净、重新组装自然就好了。
所谓实践出真知,这个例子再适合不过。
后来,他对编程产生了感兴趣,又捣腾起了个人网站。与学院派程序员不同,在网页设计方面,他几乎没有读过相关的书,“只是研究优秀网站的代码,遇到不懂的就 Google”。这个完全凭兴趣做出来的个人网站,却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好评。
他喜欢旅行,认为“学富五车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行万里路。”最惯常的,是和父母一起自驾游。确定好一个地方,他们就上网查找相关的地理知识、人文风俗和历史典故,次日再进行“实地考察”。
今年六七月,他们一家就对东北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这次旅行,书中的那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东北在他面前立体了起来:肥沃的黑土地、辽阔的大草原,奔腾的牡丹江、以及汽车走了几天几夜都走不完的北大荒和大兴安岭。“难怪张学良为了打回东北去会逼蒋抗日。”这是一个少年在行走之后得出的对历史感慨。也许不尽全面、准确,但有他真实的体悟和独立的思考。
他喜欢旅行、摄影、编程,还有设计。他设计过各种各样的东西:从平面到三维、从人机交互到网络管理系统与标准操作流程,甚至家装,“父亲那个几百平米的工作室的平面布置、室内装修甚至某些家具的设计基本都是由我来完成的。”当你惊讶于一个18岁的年轻人怎么能学会这么多东西,他只是淡淡的说,“想学什么和不想学什么都由自己决定,所以很多时候我都能自由地发挥自己,凭天性和兴趣去学习和探索,因此取得一点成绩的机会无疑会多一些。”
一个homeschooler的父亲是怎样炼成的?
在翁天信心目中,“父亲就是百科全书,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能讲明白。”
翁爸爸80年代初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碰巧读了一篇“脑体倒挂”的纪实报道,说是大酒店招聘服务员,月工资500元,引来很多硕士、博士去应聘,那时候博士毕业后工资122元,硕士87元。“父亲看了这篇报道后,开始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表示怀疑,于是决定不读博士了,带着硕士学位到广州找工作,成了一名机关工作人员。”作为那个年代的老牌知识分子,翁爸爸的学识还是过硬的,当时在机关下属的一家企业从事水产养殖,虽然在大学学的是生物,基本是纯理论,但边干边学,竟然也能养出很多对虾。
等翁天信到了上学的年纪,决定进行homeschool后,翁爸爸就辞职干起了自由职业,教教英文、搞搞翻译什么的。他坚定的认为,最能保值增值的东西是知识,最好的存款方式是把钱变成知识存在孩子身上。
在和翁天信的交流中,处处能感觉到儿子对老爸的崇拜,而翁爸爸确实也非常特别。
在他还非常小的时候。爸爸就喜欢和他玩一个游戏,把印有动物图片的卡片翻过去,只看反面,看谁能拿到翁天信最喜欢的树熊。“我都是随机抓,可父亲每次都能拿到。他甚至把自己关到房间里,等我摆好了才出来翻,还是一翻一个准。后来他告诉我:很多表面看起来一模一样的东西,仔细看看其实有很多不同;反过来,很多东西第一眼看上去差别很大,仔细看会发现其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原来就是哲学。”不得不承认,谈到这里记者的嘴巴已经成了“O”型:给这么小的孩子说哲学!
自己选的路,就好好走完它
对于没有校园经历这件事,他诚实的表示确实会有一点点遗憾 ,“嘿嘿,其实只是想去多认识一些漂亮女生而已。” 说到这里,这个让记者感觉少年老成的的“独行者”才露出一点18岁男生的气息。
他也承认,因为没有上学,自己在和同龄人交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过好在翁爸爸是个老顽童,父母和他的相处就像朋友一样。而且现在有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交到很多和志趣相投朋友。
对于《首先你得承认世界上有全面超过你的人》这篇文章,翁天信说,“这篇博文引起了一点小小的反响,震级约2.9级。”也因为这样,他的个人网站访问量增长了几倍。
对于来自陌生人的溢美之词,他有着不合年龄的冷静,“凡事总是有得有失,走在这条路上就注定看不到另一条路上的风景,不过好在那是很多人都走过看过的,我就用‘风景这边独好’来安慰自己吧。”对于走在那条普通道路上的同龄人,他没有像个小愤青一样去抨击什么、或者洋洋自得,而是说,“既然已经在自己的路上走着了,自觉的也好、被迫的也好,就坚决走到底吧,各有千秋嘛。”
关注的人多了,也有人挑衅,说他不上学到处旅行、玩摄影,肯定是富二代。这个18岁的男生回应:“那都是这些年不上学攒下的学费。”不得不说,很大气,还有点小幽默。
目前,他只是帮助父亲打理一些涉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事务,主要精力还是用在学习提高上,“至于职业,我相信总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他个人网站上有这么一句自我简介,“我是一个 18 岁的 Homeschooler,整个世界都是我的学校。学自己之所想所爱,自由的身心定能使我成为一个一直朝前行走的行者。”这个18岁的年轻人,向世人生动地展示了另一种存在方式。也许,我们远比自己想的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