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走出常见的亲子沟通误区,你只要知道这八个字

2019-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KaDa故事

“女儿上幼儿园大班,老师和我说她有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我在家和孩子说了好多遍,但就是改不了,因为这个事情,孩子脾气也变大了。该怎么办?”

一位妈妈在我们KaDa课堂直播课《常见的亲子沟通误区,你中招了吗?》的现场求助老师。

对此,李晶老师给出的回答是:

怎么沟通?不要用讲道理的方式去指责孩子,应该站在与孩子共情的角度,问孩子你有什么困难吗?先听孩子说出困难,然后再帮助孩子去克服困难。

很多时候,孩子遇到困难,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先倾听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指责批评。

李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亲子关系培训师,她一直在家庭亲子沟通领域做一线专业咨询。与她讨论亲子沟通这一课程主题时,她跟我说,她的工作室每天都很忙,要接待很多问题孩子的咨询。

这些孩子有抑郁、自残和青春期叛逆等各种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核心原因是在孩子学龄前,父母没有做好亲子沟通,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了问题,一般父母都会走进哪些沟通误区?这些误区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误区1:常以指责的态度对待孩子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自我价值感会非常低,会认为自己是没有用的人,总是觉得自己不好。严重的长大后得焦虑症和抑郁症。特别是得了抑郁症,就会很容易有自杀的倾向。

误区二:上来就质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

其实孩子是说不清的,因为孩子很自然按照他的本能去做了,特别是年龄非常小的孩子,他们很多时候是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的。

这些父母问完“为什么”后,又开始和孩子讲道理:你应该这样做。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直接告诉孩子,这样其实帮不到孩子,孩子只是听爸妈讲了一个道理,并没有真正自己去体验过解决这件事情或者问题的过程。

这样导致孩子在这个事件中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不会想这件事我该怎么处理,反正爸爸妈妈会告诉我该怎么做。

被父母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比较教条死板。很多时候处理一件事情是有很多方式方法的,一些事情既可以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当孩子一直遵循父母给的一种方式去处理问题,思考方式更多是线性的。长大后墨守成规,缺乏主见。

误区三:讨好型父母

一旦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吵架之类的冲突,这类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全对的,别人家的孩子都是错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比较自私,缺少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一旦和别人有不一致的地方,会把责任都推给别人。

父母如果一味站在保护孩子的角度,不管对与错,去维护孩子的所有权益,会造成孩子一旦不如自己意愿就指责他人,缺少一种自我反思能力。

误区四:对孩子的问题漠不关心

这类父母对孩子的问题不放在心上,会让孩子觉得我的事一点都不重要,爸爸妈妈并不看重我。让孩子没有存在感,觉得是被忽略的,对任何事情反应都会很木然,没办法集中精力学习。

孩子长大后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缺乏生活目标感,整个人比较懒散,工作生活玩都没意思。他们缺乏目标感,意义感,不上班只要父母给钱,吃饱了就行了,很容易变成“啃老族”。

那么怎么改变这些沟通误区呢?李晶的建议八个字:循循善诱,言传身教

首先,父母要用一种专注真诚的态度,和孩子进行沟通。在整个沟通过程中要全神贯注,不要嘲笑讥讽。我们和孩子沟通的目的不是指责,是帮助孩子成长,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这会成为孩子一生的支柱。

其次,学会倾听。站在孩子的角度听,听发生了什么,听孩子慢慢讲。了解问题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千万不要着急给建议,去了解孩子内在的真正需求,这些需求是不是我们日常没发现的。

最后,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一定的社会规范。假如孩子做了一些不恰当的事情伤害了别人,那么父母就应该帮助孩子去换位思考,问他假如你被伤害了,你会怎么做呢。在换位思考沟通中,告诉孩子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将一些规范的边界原则就说清楚了。

在亲子沟通这件事上,身教永远比言传更有说服力。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好,那么就从现在开始,改变指责说大道理的教育方式,学会倾听和鼓励,做真正懂孩子的父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