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第五期散文让爱流动

【无戒学堂】对人好,也不要失掉自己的原则。

2019-05-27  本文已影响18人  千千阳

在某一期的《非诚勿扰》上一位女嘉宾提问黄澜,说自己平时很怕得罪人,总是努力地迎合别人讨好别人,这样是不是不好。

黄澜回答,这种讨好型人格确实会让自己很累,人应该对自己好点。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或者事,我们并不少见。

某位中年先生在广州一家公司上班,一天要和老板的妹妹一起去深圳出差,各自负责不同的工作项目。可是老板的妹妹要求这位先生开车去,因为老板的妹妹不想坐高铁,市区还要自己做的士。

高速上这位中年先生还要常接电话,送老板的妹妹到工作地后,自己又去跑深圳市场见客人,做资料。

累的筋疲力尽时再开车和老板的妹妹回广州。

其实他每次自己出差都是做高铁,可以在高铁里面休息一下,熟悉一些客户资料。可是这次老板的妹妹不想坐高铁,嫌麻烦,这位先生就必须一脸轻松的说自己开车。

为了迎合别人的需要,瞒足别人的愿望,自己累得只会在心中暗暗叫苦。

以前人们会说这种叫着“哑巴吃黄连”,其实这就是讨好型人格。

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位先生可以告诉老板的妹妹,自己虽然会开车,但是路上来去要好几个小时,而且去到,自己还有很多工作。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需要的工作上。而且现在大城市里滴滴、出租随处可见,坐车也很方便。

讨好型人格不是只有普通人有,其实名人也会有。

有一期奇葩说中,才女作家蒋方舟分享了她的经历,7岁开始写作,9岁出版第一本散文集,19岁被清华破格录取。

就这样一位天之娇女,因为希望获得所有人的喜欢,所以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敢反抗任何事情,被讨好型人格“绑架”。

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特别小心谨慎,担心自己哪一点没做好,哪一点没想到,以免让对方不满意。

经常会比做自己的事情更加细心,还会觉得这是自己的本分。如果自己迫不得已不能满足对方,心里会有深深的歉疚,总觉得周围的人都会认为自己不好,自己总是希望找机会把这次的损失补回来。

为什么会有讨好型人格呢?

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期望甚高,以为只要自己尽力,就可以满足所有人,以为自己心里累点,苦点不算啥。

希望自己是朋友眼中的“好哥儿们”,是同事眼中的“好人”,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是孩子眼中的“好父母”,是老板眼中的“好员工”,是恋人眼中的“好爱人”。

我们努力满足所有人,不想让他们失望,最后只能让自己受累。而且你努力去做这一切时,你真的快乐吗?你是否有时内心也很憋屈?

那么能拒绝这种讨好型人格吗?

我的微信好友中有一个人,一天她发一个很漂亮的包包图片给我。

我很礼貌的回应:很漂亮。

对方回复:我一会儿告诉你价格。

我当时想我没有说要买啊,可是对方是一位大姐,人家也没说要卖,我忍了下,啥也没说。

十多分钟后那大姐微我:包包680元,真皮,手工很好,寄给你两天到。

我担心真给我寄来,就回:大姐,我现在在家看孩子,没机会背那么贵的包包。

这位大姐速回复:我这里各种价格的都有,多便宜的都有,你喜欢多少钱的,我发图片给你。

我反复看自己的回复,没发现自己要买包包的言语。因为是熟人,我又不好拒绝,刚好被源爸看见,他拿过我的手机,直接回复:我不用,谢谢!

我还在忐忑大姐会怎么想我,不懂人情世故,就收到那大姐的回复:笑脸。

果然,后来她再没私发类似的销售信息给我了。

其实果断地拒绝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对自己是轻松,于别人是合理。

如果在一段人际关系中一定要自己委屈求全才能保存,那么这种关系只是在给自己的内心增加负荷,会让自己心太累,不可取。

拒绝讨好型人格,首先要从思维方式上去转变。

俗话说:“人无完人”。

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缺点,有自己需求和在乎的东西,没有必要做别人眼中“完美”的好人。

《都挺好》中长子苏明哲,为了树立完美的长子形象,无原则地满足苏父的欲望,幸得苏明玉的点醒,才能挽救回自己的小家。

善解人意,也并不是要忽略自己,让自己卑微到尘埃里,去取悦别人。

对人好,也不要失掉自己的原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