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凡人闲文!傅申1980。

郭召良:抑郁障碍干预之认知矫正技术

2022-07-31  本文已影响0人  鸿蒙小筑

前面我们介绍了抑郁障碍治疗中三个行为改变方面的技术——行为激活、活动图表和自我表扬清单,抑郁障碍的治疗中也会涉及认知改变方面技术的应用。尽管这些认知技术的应用并没有特殊性,也就是处理抑郁障碍的认知技术与处理其他心理问题的认知技术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这里,我们还是要简单介绍一下,针对抑郁障碍,认知矫正技术在什么情况下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帮助大家正确使用认知技术来协助行为激活技术完成抑郁障碍的治疗工作。

01.什么时候应用认知技术

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障碍时以行为激活为主要干预原理和核心技术,认知改变技术虽然不是抑郁障碍治疗必需的,但在治疗中常常是必要的。

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配合使用认知改变技术有利于行为激活技术推进和咨询取得进展,可以更好地提高抑郁障碍咨询治疗的效果。

咨询师在什么时候使用认知改变技术呢?

咨询师主要围绕行为激活使用认知改变技术,对于咨询师而言,往往不会和患者讨论其执行消极行为时的自动思维。

例如,咨询师不会和患者讨论其卧床、独处、看电视、抱怨时的自动思维。咨询师通常会与患者讨论行为激活时,也就是需要从事积极行为时的自动思维。

例如,咨询师邀请患者每天下楼去散步,但患者并不情愿去做时,咨询师会询问患者面对这个行为激活作业(下楼散步)时其自动思维的内容。

咨询师与患者讨论行为激活时的自动思维,目的是消除或减少自动思维对行为激活的阻力。如果咨询师能够处理妨碍行为激活的自动思维,行为激活也就能顺利开展。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咨询师与患者商定行为激活项目,而患者又自觉自愿去完成的时候,就不用讨论自动思维了,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在行为激活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患者的自动思维妨碍行为激活的情况,在抑郁障碍的咨询治疗中认知技术的应用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02.如何应用认知技术

当患者不愿意完成行为激活作业的时候,咨询师可以应用认知技术来处理这种阻抗。面对这种情况,咨询师先要做的就是概念化,也就是了解患者面对这个行为激活作业时的自动思维和情绪体验。

一般而言,抑郁患者面对行为激活作业时的自动思维可能有两种类型。一是“做不到”,患者往往会认为自己无法完成家庭作业的要求,这实际上是患者自我否定认知观念的具体化。二是认为“行为激活不会有用”“不会让自己感到高兴”“不会让自己好起来”,当然这样的想法实际上也是患者负性认知(对未来悲观)的具体体现。

完成概念化后,咨询师可以帮助患者把这样的自动思维看成需要检验的假设,需要患者通过一定的行为实践来证明这个想法是否正确。

例如,我们前面提到患者不太情愿接受咨询师下楼散步的建议。咨询师询问患者下楼散步有什么问题时,患者回应说自己做不到。咨询师就和患者商量把“自己无法下楼散步”这个想法看成需要检验的假设,并和患者商量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这个想法是否正确。

经过讨论,咨询师和患者确定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安排一次(共12次)下楼散步,然后看看自己最终是否能够下楼并散步。经过一周的实验,患者发现在12次的规划中,自己最终成功下楼散步了10次。

行为实验的结果说明了患者对于自己无法下楼散步的看法是有问题的,是不正确的。患者在具体实践结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下楼散步”的替代思维。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患者对于行为激活项目持有阻碍思维的时候,就很可能不会去实施行为激活项目。这时我们把行为激活项目当成行为实验,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动思维是否正确,这样一来,我们不仅通过实践结果纠正了患者的自动思维,也成功地让患者实施了行为激活项目。

在抑郁障碍的行为激活中,除了讨论某个具体的行为激活项目的自动思维,并纠正影响行为激活项目的自动思维外,认知行为咨询师常常通过活动图表的形式来纠正患者普遍存在的自我否定、消极预测未来、“世界是悲观的”认知倾向性。

具体做法就是要求患者预测其从事活动图表所安排的活动时所体验到的愉悦感和掌控感。由于患者存有负性认知,他们往往会显著低估自己进行活动时的愉悦感和掌控感。患者做出预测后,要实际从事这样的活动,并且在活动结束后再次评估这些活动给其带来的愉悦感和掌控感。

通过实际评估的结果与预测结果相比,他们会发现自己低估了愉悦感和掌控感,在不断地预测与实际结果的比较中,他们会逐渐提高自己对即将进行活动的预测值,逐渐变得与实际结果大致相当。

一旦患者对即将从事活动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当,就说明患者的负性认知得到了显著改善,他们对自我和未来的认知变得更加合乎实际和正面了。

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患者的抑郁情绪会更少,行为激活就更容易进行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