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爬坑百问

项目管理爬坑百问:菜鸟实践故事案例2(网易项目管理心法)

2020-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sknfie

概述

每天开站会,有固定时长的迭代,有自己的“Scrum Master”,就是在开展敏捷实践了,其实不然。
具备敏捷之形的团队有很多,但是,真正掌握敏捷精髓的,却并不多见。这是因为,敏捷方法属于 simple but not easy(简单但并不好做)。结合我这么多年的体会来看,与其说敏捷是一场研发方式的变革,不如说是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

为什么引入敏捷?

敏捷的特点,就是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这个小而美,体现在人、事、时间三个方面:

  1. 人:拆分成小规模(5~7 人)、跨职能的小团队;
  2. 事:拆分成一系列小而具体的交付物,按优先级排序,增量交付;
  3. 时间:拆分成固定大小的短迭代(1~4 周),在每个迭代结束后,对可工作的产出进行演示。

总体来说,就是用小团队在小块时间,做出小块的东西来,并且周期性地集成组装。

痛点一:发布时间不可控(快速的增量交付)

考虑到项目的实际背景,我们把迭代周期定为一个月。我们每个月都会跟内部客户一起做Sprint 计划及 Review 演示。这种做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改进呢?

另外,在 Sprint 3 之后,我们临时安排了一个小的 Sprint,用来快速地将“潜在可交付”变为“真正可交付”。我们发现,在每个周期内,能够真正把事情做完,跟我们的最终用户一起分享阶段性成果,对团队来说,也是非常好的激励。
这时,发布周期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我们的交付灵活性高了很多,客户也更满意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号称是个 Scrum 团队了呢?

痛点二:摆脱“接力综合征”(从对抗走向协作)

经过仔细地观察和总结,我发现,团队各个角色之间的协作方式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把这叫作“接力综合征”。虽然交付周期变成了每月一次,但大家却仍然在按照过去的方式工作。具体表现有以下两点:

敏捷的打法,就好比是打橄榄球,所有队员都时刻关注着场上的比分。虽然彼此之间有分工,但作为一个 team,进球才是最关键的。敏捷也是一样。我们从敏捷思想中得到启发,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进。

痛点三:需求理解不一致 (面对面澄清及估算)

至此,团队的力量得到了很好的凝聚。在复盘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共同讨论了下一个待改进项,那就是是需求理解。这应该是技术类项目的一个共性问题。
当时,我们团队没有专职的策划,开发人员在理解需求时,经常会感到非常困难。我们打开敏捷宝箱,找到了一条重要的价值观“个体与交互 > 过程与工具”。相比于更多、更长的需求文档,我们决定采用更多的面对面交流来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我们把迭代计划会分成了两个部分:

团队估算。我们采用敏捷估算扑克的形式,由团队成员共同给出估算结果,最后综合得出这个迭代要交付哪些内容具体估算时,为了避免干扰估算结果,当所有成员选择好代表自己估算值的纸牌后,大家同时亮牌。同时亮牌的好处是, 不会有人跟风出牌,每个人的估算都是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的,这也是扑克估算的精华所在。
如果估算值差距明显,代表大家对该条目的工作量没有获得共识,团队需要对该条目的评估结果进行讨论,由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牌主,分别说明自己的估算理由,并重新讨论,确定最终的评估结果。
经过实践检验,这样面对面的需求沟通及评估,至少带来了以下三方面的好处:

更低的延误率
阶段性可见的产出
更快的反馈、适应与调整

团队自主运行,管理更轻松
变“赶”为“引”,为共同目标奋斗

更高的生产力
更强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

总结

今天,借助一个实际案例,我们分享了我们在应用敏捷方法的过程中,对于敏捷思想的体会和运用。
你可以看到,对于敏捷方法,我们并不是拿来即用的。我们所采用的这些方法,大多是以敏捷思想为指导,以敏捷方法为基础,在实际场景中不断演化,一点点改进出来的。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工具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场景中思考。
真正决定一个团队是否敏捷的,不在于是否应用了那些实践,而在于实践背后是否体现了敏捷精神。通过我们的长期实践和观察理解,我提炼出了实战中三项最重要的敏捷精神,那就是: 快速可靠交付,用户价值驱动,持续自发改进。
我希望你能坚持敏捷精神,而不是僵化地套用特定的做法。在团队中实践应用敏捷时,也应该遵循小而美的原则,每次一小步,挑一个痛点去集中解决,小步快跑,不断尝试和优化。
只要你做到了以上三点敏捷精神,那么,你的团队就是一个敏捷的团队,你的组织就是一个敏捷的组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