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独立性”心得

2019-08-03  本文已影响0人  A057盼盼

今天学习了一个概念叫独立性。独立性最底层的程序大约在孩子两岁半的时候形成。(60%到70%)比如他这个时候会说我的,意思是东西是他的,不是别人的。他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开。比如球球,现在就已经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

所以在两三岁的这个年龄段里,他的探索欲非常的强,在他自己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比如说扣扣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袜子,大人一定不要打断他,阻碍他。即使他做的很慢甚至做不好,但是他自己全身心的在做,沉浸其中很享受,那是他的乐趣。这个时候大人只需要在旁边静静的看着,保证他的安全就可以啦。

如果错过了这个年龄段,那么在孩子12,13岁之前,还可以补救。那就是当他想独立的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不论这件事对你来说是好的,坏的或者危险的,你都放手让他自己去体验,允许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个时候独立性也会建立起来。

这种时候往往很考验父母。因为父母总是忍不住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去评判孩子做的事情,甚至去打断孩子自己代劳。

这样的话孩子就可能失去了形成独立性的机会。我们养育孩子,其实就是要帮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们只需要保证他的安全就可以了。

比如一个孩子玩儿玻璃,如果你允许他玩儿,即便他扎破了手,你也不要大声批评他,你只需要帮他包扎好,问他疼不疼,以后还这样玩儿吗?他自己就会明白玩儿玻璃的危险性。

但是如果他刚开始玩的时候你就喝止了他,那么他当着你的面儿可能不会玩儿,但背着你依然会玩。这种时候如果出现了危险,你可能会不能及时知道,或者他不敢告诉你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体验式的教育,而不是讲道理。孩子没有体验过的事情,他根本就听不懂道理。每个人对没有做过的事儿都是未知的,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儿,人活着就要多多的去体验。别人给你的经验永远是别人的。和你自己亲身体验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