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得到」高效工作
0 从“洗脑”开始
寒冷的冬季,每次洗澡你是否都需要莫大的勇气?一到周末,你是否会睡个大大的懒觉,起床后也不会洗漱,开始放飞自我的一天?
定期洗澡和洗头,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洗脸刷牙更是每天早晚都应该做的事。为了个人卫生,也为了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形象。
那么“洗脑”呢?你是否也同我一样,一直认为这是一个贬义词?其实“洗脑”应该与洗澡、洗头、洗脸一样成为一个良好的习惯,区别在于,后者是为了保持生理上的卫生,而前者是为了保持精神或者认知上的迭代。所谓终身学习就是“每天洗脑”。
1 我们为什么渴望提高工作效率?
“没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慌,使“患者”身上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分分秒秒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自卑......
——《把时间当作朋友》
作为“时间恐慌症”患者,我们是如此迫切地想要高效地工作和生活。
2 我们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1) 从“朋友”做起
《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从书名上来看好像是一本讲时间管理的书。其实,作者一开篇便解释了“这不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而且笑来老师的主张是:时间不可管理,可管理唯自我。
这是一本颠覆我们认知的书,作者意在为我们“洗脑”——重新打磨概念。
新知、纠错和重视
不断学习新知其实是人类的本能。我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学也无涯,我们每天都在主动学习更多的新知——概念、技能、思维模式……
这种探索式的学习当然是很好的自我提升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正确理解新知。领导在年终总结大会上说,如果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你在原地不动还好,越努力,跑得越偏,错得越离谱。
比如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专栏中对拖延的概念进行了纠错。
- 拖延症并不存在
- 拖延分为真性拖延(原本可避免且结果有害)和假性拖延。
- 拖延是一种行为或状态,而不是人。
而李笑来老师在本书中纠正的两个概念错误,对我触动最大。
一是前文提到的时间不可管理。时间是宇宙中最高法则(宇——空间法则;宙——时间法则),至少目前的应用科技是不可以改变时间的(人类已经开始逐步理解宇,还需进一步理解宙)。时间只会自顾自地流逝,不会因为我们买一个储蓄罐就能存起来,也不会因为我们无度地挥霍浪费就流逝得更快。能够被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二是速成是不可能的。现在有许多主打速成的产品,我想除非你是天才,否则请不要相信(真正的天才也不会相信)。精进一项技能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相信积累才是走上人生巅峰的必经之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先贤看待问题的角度就是这么平凡,得出的道理也是这样简单。“我们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恰恰在于这些道理太简单,以致于我们不够重视。
比如取舍——想要得到,就需要用等价的东西交换——这样简单的道理,如果我们足够重视,就不会轻易说出“我想要”,而是会先想想“我有什么可以换”。
2) 准备工作
真正的高效一定来自于自己的全情投入。
掌控力&专注力&专业构筑力&人脉拓展力
以上几种能力对我的启发最大,或许也可以帮助到你。
-
掌控力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做出选择或决定时,我们会认为自己对这件事有足够的掌控力。特别是在我们为这件事情赋予意义之后,会特别有完成它的饥渴感,因为我们确切地知道——这件事情是由我主导的(或者我主导了其中一些关键的工作),且这件事情是很有意义的,当完成这件事情之后,我们是会很有成就感的。
其实掌控力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对当前事情的热情和使命感。
- 专注力
专注力太重要,以至于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帮助保持专注的App,比如我自己正在使用的潮汐App。还有很多原理都相同的,比如番茄工作法等。这里我分享两种今天学习到的方法,其中一种我正在使用。
“思维漫游清单”&冥想
冥想就是我最近经常干的事儿,一般是在午饭过后至下午上班前,大概会有25分钟的时间,我会开始一段冥想。具体的教程网上有很多,其实我没看什么教程,我只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其实在我用这个方式放松自己之后很久我才知道这就是冥想)——听着舒缓的音乐或者白噪声,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自己的呼吸以及身体。其实这就是佛教的“坐禅”——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
“思维漫游清单”是一个新工具,我的理解就是将你分心的事情用一张纸记下来,这样就可以看到自己一天的会因为哪些事情分心。然后可以逐步找出背后的原因,有条件的可以对这些原因进行屏蔽。比如你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办公环境,你可以戴上耳机,屏蔽周围的声音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干扰;或者你的工作对手机联系没有那么频繁,可以选择关机或飞行模式一段时间,专注于当下的工作。
- 专业构筑力
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熟悉的工作模式开展工作,同时围绕目标去汲取新知,构筑属于自己的专业能力,对工作的开展也很有帮助。
- 拓展人脉力
很多工作不是靠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完成的。我们会需要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利用好身边的人脉资源对工作效率提高很重要。特别是领导和专家资源。
3) 理解任务
在接到工作任务时,你是“疾如风”,还是“谋定而后动”?
当组织下达的任务到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任务。先从整体框架上弄清楚组织所期望的结果或者目标。然后通过情景模拟、自问自答的方式,在脑海中构建出任务完成后的汇报场景:接受汇报的对象是谁?在哪个办公室?与会者都有哪些?汇报的方式是PPT还是文档和报表?他们会期望得到什么结论?他们会有什么疑问?……想象出能想到的一切细节。我想这个时候,我们会对任务有更宏观的认识。
4) 重构任务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重构任务。公司或组织不会为某一个人制定目标,在理解任务的终极目标之后,就需要将任务重构为个人的目标。
人类的思维习惯进步缓慢,有观点认为我们的思维较几千年前采集社会的原始人并没有明显进步。我甚至认为作为“工业化教育”的成品,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相较而言,原始人更具创造力)。
“工业化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
工人的工作任务是明确的、不允许出错的;工人的工作成绩是有严格分时段考核体系来评判的;为了确保工人最有效率地拖入工作,类似于富士康这样的工厂用准军事化的手段来管理工人;最后,流水线上的工人学会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不要出错。
作为“工业化教育”的产物,大多数人的思维定式就是接收指令→执行动作→完成指令。于是,当公司或组织下发的任务过于宏观,我们往往急于分解任务和完成任务,而没有真正理解任务。更何谈重构任务?
这种思维定式是人之常情。就连狄更斯也一样,工业社会到来了,他仍用熟人社会道德标准批判工业社会成功人士(就连现在网络上也仍有很多人用熟人社会的道德标准评判一切),导致他的小说时代错置。
那么如何重构任务呢?
答案是假设性思考。
对问题进行假设→分析→验证→实践。类似于六西格玛里的假设检验。
通过条理性的分析,先得出具体结论,然后行动并不断验证之前结论的思考方式。
能够根据公司或组织的宏观目标,制定出自己个人的具体目标,是一种目标发现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可迁移能力,不断强化和培养这种能力,适合你在未来任何领域的工作(或者军队等少数需要绝对服从的领域不行)。
5) 验证任务
在我们完成任务重构之后,还有一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如何知道自己所理解的任务是否能够指引自己达成组织需要的目标?换句话说,你有没有选错方向,你会不会越走越远。
这时可以选择制作一个工作完成概要单(我理解为一个简报),将我们的想法写成简要的汇报材料,并拿着这份材料对领导作一个简要的思路汇报,以便确认自己的思路没有偏离组织的目标。在任务开展过程中,我们会阶段性地回顾、总结及调整目标,如果能够同时制作一个“工作完成概要单”向领导阶段性地汇报进展,也是纠偏的一个好方法。
3 其他启发
生理黄金时间&开展维护日&不要过于追求完美&自我证明&创新
- 生理黄金时间
我们可以注意观察自己的作息习惯,在一天中什么时候是自己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段。将最棘手的和最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创造性工作)放到那个时段开展。
- 开展维护日
对于一些琐事,我们可以计划出一天的时间专门处理。对于这些不太重要也不太紧急的琐事,可以用一个清单记下来,千万不要记在脑子里。放空大脑对保持专注,提高效率尤为重要。
- 不要过于追求完美
过于追求完美已经成为许多人拖延的理由。
因为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想把事情做到最好,所以我会一遍又一遍地返工,才导致我没有按时完成工作。
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细节,不要过于执着。这一点是对我的当头棒喝。
- 自我证明
优秀的人不需要证明自己,与别人比较来证明自己是最蠢的行为。唯一需要比较的,就是昨天的自己。
- 创新
只有触动你自己的,才能打动别人。
4 今日专栏
-
需求定律:需求和供给没有本质区别,当价格过高,需求者可能变成供给者。
-
交易剩余:需求者/供给者内心估值与实际成交价之间的差距即交易剩余。
以上,就是我今天得到的,希望看到文章的你也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