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寄草庐夜华烁烁|禅意缘满最美阅读者

《2020最美阅读者》爱要穿过隐蔽的精神暴力才抵达生命,语言有魔

2020-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做个女侠

1.看书的缘起

我是十年前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当时这本书只是定期阅读的书单名录排到它了,没什么特别。

打开书的时候,我是漫不经心的,我有一个王牌课程《魔法沟通》,企业点单率很高,授课后学员打分也极高。我自觉已经深谙沟通之道,并暗含自傲。这样的心态,在打开书本之时,可想而知,我是带着俯视的视觉来阅读这本书的。心里还有个声音对自己说:“像我这样博览群书,持续精进的人,读一本书,能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也算是开卷有益了。”

所以,当我打开目录时,心里充斥着挑剔、评判的声音:“老生常谈,标题党,故弄玄虚,就这些沟通内容啊,我课程都在讲嘛……看看他书中的实际案例吧?也许能做讲课时的素材……”

然而,当我看到译序的时候,第一段话就让我从闲散翻阅的状态坐了起来,因为每一句话都让我被触动。

译序开篇明义:我曾以为,我的一生将致力于对生命的痛苦做出反应。后来,我发现,这过于沉重、过于灰暗。如果我只看到痛苦,我的心难免会被乌云所笼罩,被绝望所吞没。在徘徊中,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我的人生可以对生命的美丽做出反应。

翻译这本书的作者在译序里,非常平实地讲述了自己读《非暴力沟通》英文版时的思考、感受及心灵的转变。译序中还有一句话我也很认同——“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带着这样悲悯的心看世界看人性的书,让我决定精读这本书。


2.被书中的内容触发伤痛往事,看到语言暴力的伤害力量。

这本书的前言,是阿伦.甘地写的,他写了自己之前一直认为只有打杀,鞭挞、杀人以及战争等才算是暴力。通过祖父引领践行非暴力沟通的持续练习,他通过观察自己一天的所读、所看、所做,将涉及暴力的行为归类到“身体的暴力”,将造成精神伤害的行为,归类到“隐蔽的暴力”。几个月下来,祖父引领他看到,“隐蔽的暴力”不像“身体的暴力”危害性那么明显,但更有害。

前言中同样有一句话带给我震撼:“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始。”这价值观拔高到世界,又回归到个体自身,我认。

紧接着,是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让我再次体验到语言的力量。中国有句古话说;“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可以是春风化雨,也可以是扎心之刀。而暴力语言模式,不自觉地在自己生命里,竖起了人与人之间的冰墙。

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作者:鲁思.贝本梅尔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到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争辩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和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才读到诗的前两段,我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无尽的委屈,经历的伤害,层层包裹封冻在内心的创痛,一股脑如戳破的沼泽地上不断喷涌的气泡,咕噜咕噜地涌现出来。

我的父母,他们一辈子就是用否定、命令、训斥、责骂、打压、羞辱的语言模式爱孩子的。

母亲一辈子没有害人之心,经常倾尽自己所有资助别人,十里八乡的人对母亲的评价是:“刀子嘴豆腐心。”

母亲肯定是爱我们的,七个儿女,在那个年代吃饱饭都是问题,可母亲坚持供我们每个人读书。包括村人说我是女孩子,迟早要嫁人的,家里那么穷苦,让我在家帮忙干活最划算,读什么书,母亲从来没有动摇过。母亲对我们的口头禅是:“只要你们读书能有出息,怎么都可以!”

可母亲带给我的生命体验是什么呢?她从来没有对我温柔说过话,要么是吼骂,要么是训斥,在我不满她的“暴力”时,母亲用的是当众打骂责罚的方式。

而我,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的孩子。母亲每次的当众打骂,都让我想死。9岁那年,被母亲当众责骂,我发疯一样地跑到家后面很远的山顶上,想跳下山崖一死了之。是弟弟疯狂地追上我抱住我,说你要死就带我一起死吧,没有你护着我,我在这个家也活不成了。

记得在那个山顶上,我和弟弟抱着哭了又哭,哭得肝肠寸断,哭得嗓子都嘶哑了,发不出声音了,眼泪还是止不住。我想不明白我的妈妈为什么是这样的,我读书考试每次都是第一名,放学回家帮着干各种家务活,我那么爱她帮她分担,而她当众的责骂让我在学校的优秀都归零,让我被别人看笑话。

天黑了,是哥哥来找到我们,默默地抱着我们无言了很久,而母亲已躺在床上,听到我们回家的声音甩过来的仍然是责骂:“都反天了,供你吃供你喝供你上学,说你两句还不得行。下次敢这样打死你。”接着又骂:“锅里热着饭,快滚去吃饱了睡觉。”

听到母亲的责骂,我眼泪又冒出来,哪里吃得下饭,哥哥推推我的肩膀,意思叫我别犟了,去向母亲认个错。错我是不认的,弟弟倒是听话地跑去代我认了错。

这样的语言暴力,每天在我家是常态。那个时候我唯一的乐趣就是学习,看书。唯有好好读书,才能远离这个家,生命才有出头之日。

11岁那年,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我觉得母亲说的话没道理,就和她顶嘴讲道理。当时幺婆婆还有二婶正在我家堂屋说话,母亲反手就给我一巴掌:“大人说话哪有小孩子插嘴的,你这个没家教的东西!”我哭着说:“你是武则天,是法西斯,是希特勒,你什么都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没道理说不过你就打,算什么本事!”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母亲,转身就去找打我的家伙。幺婆婆和二婶了解我母亲的个性,往门外推我让我跑开躲一躲,可当时的我已经有了视死如归的决心,站在原地纹丝不动,等着那个暴打的来临。

当母亲拿着竹条扎的扫帚抽打到我身上时,我不躲不闪昂着头说:“命是你给的,今天你要么打死我,将命还给你,我们生生世世别再见。要么从此以后别用这样的方式打我。”

这句话更是让母亲狂怒了,扫帚劈头盖脸抽下来,我没有眼泪,不知道疼,就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打到什么程度呢?打到幺奶奶推我推不动,拉我母亲拉不住,嚎啕大哭,打到二婶跪在地上求我母亲住手,这样下去要出人命,打得我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全部跪在地上,抱着我母亲的腿哭成一片求饶,打得一村人陆续过来围观,打得整个扫帚麻绳散断,竹条一节节断掉,打得穿在我身上夏天的薄衣裳全部成了布条,我不知道疼,也没有一滴眼泪。

母亲打累了,也没有力气了,坐在地上哭骂自己苦命,养我这个女儿不知道娘辛苦,专门气她。我麻木地拿起火柴盒和父亲的一根烟,走到房间,点上烟,摁在我左手胳膊上,烙了两个疤,第一个疤我对自己说:“一定要离开这个家!”,第二个疤我对自己说:“如果没本事离开,就死!”

带着这样心灵的冰墙,初中我开始了住校生活。迄今为止,我觉得是住校生活救了我,因为星期一到星期五住校,星期六星期天才回家,可是回家只要拿到上学吃饭所需的物资,我就躲在奶奶家。和母亲之间的疏离隔膜,冰冻在心里真的成了冰墙,直到母亲去世前,都没有化解。

后来我果然离开了家,而且是坚决不在湖北范围内安家。有幸遇到了书生,公公婆婆就是那种讲道理的人,他们家亲情浓郁,第一次跟书生回家,我就被书生家里的家庭气氛深深吸引。在后面的婚姻生活中,我在金钱上赡养母亲,却难以和母亲有亲密,反而和婆婆的相处,亲如母女。

身体的暴力容易修复,就像母亲最后一次打我,真是打得没有一寸完好的皮肤,两三个月,除了我自己烫的那两个伤疤永久地留下来,其他伤口经历几次结痂脱皮,都逐步修复如初。而精神的暴力,却潜藏下来,成为心灵的伤疤,遇到刺激,就像溃疡一样流血剧痛。

而我理解母亲痛苦却坚强的一生,却是在母亲去世之后才开始。无尽的悔恨与伤痛,在母亲去世之后的七年时间,分秒未停,啃噬我的心。

如果母亲表达爱的方式,不是那么暴力,我们母女在活着的时光,好好说话好好爱,人生会少很多遗憾与罪疚吧!

这让我决定更加细致地读《非暴力沟通》。为自己,也为我的孩子。我不想因为自己的无知无明无察,给我的孩子施加了精神的隐蔽暴力。


3.《非暴力沟通》四大要素:

一、观察,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不带任何评判)。二、表达感受。三、说出自己的什么需要导致这样的感受。四、表达请求。

我认为这是非暴力沟通的基础,做到第一步,已具备一半的良性沟通基础。生活中很多人是分不清楚哪些是不带评判地表达观察结果,因此认为自己很尊重事实,引起人的不愉快而毫不自知。

举例,我昨天提醒我儿子每天早中晚户外走路十分钟,呼吸新鲜空气,提升免疫力。用的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第一步: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儿子,我看到你最近几天上课,都在房间里面,没有到室外活动。

第二步:表达感受:我有点担心。

第三步:说出自己的什么需要导致这样的感受:因为我关心你的身体健康,所以担心。

第四步:表达请求:你是否可以每天早中晚各10分钟,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我说这话的时候在晚餐桌上,儿子从我最初开口表情紧张,到最后开心笑着点头,吃完晚饭就到院子里散步了。

如果不熟悉非暴力沟通,很可能的沟通方式就是:

“儿子,你一整天在房间里,都不出门透透气,这样要不得(这是不对的),对身体不好。”(这话看着是不是也没有毛病?好像说的是观察结果?事实上加粗的话已经在评判了,只要有评判,听到话的人就会有情绪反应,好的评判带来愉悦情绪,不好的评判带来负面情绪。)

接着会怎样说呢?可能是:从今天开始,你每天早中晚各10分钟,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这样对身体好,提高免疫力,好抵抗疾病。(这话看着是不是也没毛病,可这是直接命令,是由说话的人直接下指令的。倾听接收的人是被命令,被安排的。而持续的行为,只能生发于每个生命的个体意识。


4.学而时习之,知易行难,践行才有收获。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看上去简单,真正践行才知道每个要素做到都不容易。因为我执是我们不能察觉的力量,稍不留意就带着我们走偏了。清楚表达观察,不带任何评判,事实上一不留神我们就评判了,还认为自己说的是客观事实。

表达感受:非暴力沟通不让我们压抑情绪和感受,而是表达感受。表达感受是两颗心真正接近的开始,表达情绪“我有点生气,我有点难过,此刻我有愤怒!”并不伤人,反而是人与人之间理解的通道。实际说话时我们很容易情绪地表达,而不是表达情绪。情绪地表达:比如“都是你气的我,你还有没有良心?你这样伤害我你还是人吗?这样的语言只会换来对立、逃离、冷漠。

至于将命令当做请求,在亲人之间更是每天习以为常。关系好心情好时这样的语言模式很像亲密无间的表达,关系不好心情不好时分分钟情感的小船说翻就翻。

而这样改变自己内心,改变自己整个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的语言模式,需要人保持清醒觉察,看到自己,看到他人,看到环境。没有刻意练习,很难做到。

即使如我,经过一年持续打卡训练,后续还带领过几次非暴力沟通的共修团体练习,在失去觉察的时候,仍然会被本能驱使出口无心伤到人。

亲人之外的其他人,受伤了也许悄悄地离开了我们,而亲人是无法彻底切割的。尤其父母对孩子的语言方式,孩子只能照单全收。我认为练习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是找到不伤害亲人的说话方式。如何真的清醒觉察?让非暴力沟通成为本能习惯,经由我们散发出去的语言,带着爱的魔力,温暖路过我们生命的人。这是每个人都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有些伤害,需要一辈子来和解。我与母亲的和解之路,开始于母亲去世,历经七年。父母的时光这个文集,有写与母亲和解的心路历程。

好好说话好好爱,在活着的时光。

为自己,为亲人,我推荐你阅读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组三本书:《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实践篇》,《非暴力沟通实践手册》。


5.阅读国外心理学相关书籍的一点个人经验。

职业关系,基本上流行的冷门的心理学书籍,以及身心灵修行的书籍,我大多数都有购买阅读收藏。

最初读国外译本时,我是很不适应的,觉得他们一个个案例翻来覆去讲述,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主线和结论。

到后来阅读多了,也上了很多国外心理学老师的课程,才体会到这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国外的心理学书籍,提出一个观念,基本不会在结论上封闭,鼓励个体生命探索的开放性。

大量案例的阐述是带领我们体验理念在实际运用中,每个不同的个体触发的感受和体验。

所以对于阅读者来说,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同的,经由书本内容触发的过往经历不同,得到的感悟收获也不同,因此同一本书不同的时间段去读,收获的体验可能不一样,这也是国外心理学书籍保持开放最大的意义。

我读《非暴力沟通》,最初触发的是原生家庭父母语言暴力带来的伤痛,后续练习惊讶地发现,我也不自觉地对我的孩子用着和母亲相同的隐蔽暴力,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孩子听话。只是母亲用的是外显的暴力,我用的是以爱之名的各种安排要求,以及不容孩子辩驳的指令。这让我及时调整自己和孩子的语言模式。后来我还看到自己在工作中的独断霸道,经由练习我创建了一个更有动力的团队。

所以,读国外的心理学译本,别想着直接拿答案。阅读时找方法框架,书中每个案例都值得反复和方法框架对应,看到方法在不同生命个体带来改变转化的过程。

然后去生活中践行吧,所有的修行都要回到真实的生活,在人和事上修。在践行的体验中,一个个生命的答案自然呈现,对,那是只属于你的旅程,只要你开始,就会收获独属于你的生命风景。

一起阅读,打开一本书,推开一扇窗;读完一本书,打开一扇门。

从非暴力沟通走向语言的魔力

本文参加桃源清溪举办的寻找【最美阅读者】阅读改变生活|征文活动公告,参加活动点蓝色字进入活动传送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