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人物

重读《滕王阁序》有感

2020-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叶之秋的心田

2019金秋送爽,在南下的列车上畅想着江西之行。南昌换车时,猛然想起了赣江之畔的滕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的诗句在脑中萦回,过而不登太过遗憾,随即,拎起行囊径直走出车站。

天公作美,阳光明媚中登临高阁,9层57米高的建筑被我一气登顶,到达阁顶走在室外的阁梯上,在“江山入座”的匾额前,远眺赣江两岸,饱览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眼前的“豫章故郡”已今非昔比,一座座跨江大桥纵横江水之上,老城区依然可辨轮廓,新城区高楼鳞次栉比,不变的唯有王勃笔下的江水风光。庆幸登阁的季节正是作者笔下的“序属三秋”,依循着《滕王阁序》中的描写,体会穿越时空的“天高地迥”与“盈虚有数”。

回京后,意犹未尽,重新拾起《滕王阁序》,细细品读字里行间的“兴尽悲来”。

王勃以“神童”出名少年得志,但恃才傲物因文获罪,又得罪同僚被人陷害,虽幸运被赦免死罪却累及家人,其父被贬往交趾为官,在探望父亲的途中路过南昌,偶然受邀参加在滕王阁上举行的践行宴会,才有这千古名篇流于后世。我在少年时曾经学习背诵过文章,但幼学懵懂未能理解文中真意,而立之年再次细嚼慢品,方有一番新的感悟。

《滕王阁序》全文共4段,分地理、风景、宴会、抒情4层次来描写,充分展示了王勃出色的才情智商,文章虽为四六骈体,但通篇读完不觉繁缛累赘,只有酣畅淋漓的爽朗。文章虽妙,但也感受到作者消极的人生观,与不高的处世情商。

全文第一段,虽写地理,但用极尽恭维之词赞美出席宴会的几位本地头面人物。地理的描写可谓豪气十足,地理与天文相接,平面向立体纵深,人物与历史重叠,读罢只感文章起笔便气势冲天。

全文第二段,写风景,远景与近景,楼阁与山川,淡墨与色彩,重叠交织。回想起我在登阁时,因为是秋天,看到了赣江在枯水期时水面小岛凸现,江流湾转,水鸟在江面低飞回绕,这不正是“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的场景再现么?

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才情最好的体现。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您会抄不会抄”,王勃的笔力很好地诠释了此中真谛。此句并非作者的原创,而是出自南北朝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①。原句与改写进行对比,句式结构相同均为一半写动态,一半写静态。不同的是原句时间为春季,改写时间为深秋;原句描写花与树,改写着笔霞与水;对比参照物原句是车盖、旗帜,改写是孤鸟、天空。两句对比欣赏各有各的妙趣,原句是美丽,改写是旷远;花、盖、柳、旗与霞、鸟、水、天,代表了不同的空间感与色彩度;原句是一幅精致的定格摄影,改写像一幅绚烂的远景彩绘。同样的描写手法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官体会与视觉冲击。

全文第三、四段描写宴会气氛的热烈与人生情感的抒发,这两段虽然用笔华美但呈现出王勃的消极悲观,读后只感觉满腹牢骚与不满泄愤,作者的“愤青”气质尽显无疑。

王勃在酒席宴间觥筹交错之时,西望长安东眺苏州,自比贾谊、终军、班超、钟子期、司马相如等一般风流人物,嘲笑阮籍处事谨慎和佯狂避祸的行为举止。他此时的心态极为矛盾,通过文字表达了不甘失败的坚定志向,揭示了洁身自好的狷介情操,宣泄了一生只愿侍奉父母的避世情绪。一面抱怨“杨意不逢”,一面又感慨“达人知命”;一面说想出仕“不坠青云之志”,一面又说要蛰居“舍簪笏于百龄”;一面向唐高宗高喊“奉宣室以何年”,一面又和宾客叹气“抚凌云而自惜”,字里行间充斥着满满的自我欣赏与埋怨时代。

文章里两次提到汉代的贾谊,试想此君恃才傲物且激进改革,因言获罪而被贬长沙,但恰逢汉文帝识才大度再次给他机会,但终究不堪大用33岁就抑郁而终。王勃欣赏贾谊是事实,但更真实的是他的性格、时运、命运与贾谊高度的吻合。在写完《滕王阁序》不久,王勃入海乘船遭遇风浪,27岁便与世分别,也只能感叹世事玩人且造化弄巧。

记得苏轼在《贾谊论》中说,“人有才华是很难得的,但更难的是要把才华施展出来。太可惜了!贾谊有辅佐君王的才干,但真正使他没有发挥才华的是他自己”。

想一想王勃因何获罪,他少年得志时耍弄文采,招致唐高宗的批评,又因为慢待同僚而使人要将他置于死地。经历这些挫折后,虽然没有动摇他的志向,但满腹牢骚与抱怨终究不能使他真正的豁达爽朗,通篇的华丽文字也只能被看做是虚伪自谦的自欺欺人。

苏轼说,“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试想,一位不知潜心修养且耐心等待,不知通篇谋划且静思隐忍的君子王勃,怎能有真正的施展才华。他对文章谋篇的能力高超拔萃,他对人生规划的布局却是战略不高,真可谓“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27岁的他只留下《滕王阁序》的千古绝笔,也只能让后人去无尽感叹!

①源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2于北京

清代滕王阁(康熙年间绘) 滕王阁正面观 滕王阁南侧观 滕王阁模型 滕王阁夜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