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上周看到市文化馆开放面向市民的科普教学培训,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
我和妻子协商后,我报了二胡,她报了素描。
后来现场认证时候,发现前面排队的都老年人,我还向妻子自嘲说要和老年人为伍了,以后请叫我李老头。
没想到今天来上课的,除了我,都是小朋友,大的上初一,小的估计刚上小学。其实班里的学员也就我们三个。
为了区分,我们姑且叫他们初一和小学。
小学是和妈妈一起来的,可能家长想趁这个机会让孩子多接触一下,看看孩子对乐器是否有兴趣,就找孩子同学的爷爷借了一把二胡,先让孩子来体验一下。
小学在老师指导下坐端身体,拉了一分钟就对这嘶哑的二胡失去了兴趣,扭头看向别处。
小学妈妈也看出来孩子不感兴趣,就悄悄问老师能不能给孩子换个班,这老师也是好说话,就电话帮忙协调到了楼上钢琴班。
初一的爸妈都来了,就坐在孩子的后面。妈妈在专心听老师讲课,还顺带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以便不停的及时纠错。
初一的爸爸从刚进教室就对老师甚是殷勤,说自家孩子之前去年刚考过小提琴十级,还没决定是学二胡还是板胡,就问老师:“学板胡的人少,比较冷门,到时走艺考会不会简单一些?”
老师的回答是不一定,板胡学的人少,招的人也少,这主要看自己选择。
后来就在专心拉二胡了,初一的爸爸将老师带到教室外面一直在讲话。
我猜可能是想让初一跟着这位老师学习二胡,因为今天刚来他就说了今天的老师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非常有实力。
初一的二胡总是拉的不专心,一会儿喝口水,一会儿和看看妈妈,一会儿又说累了,我知道他不想学二胡,只是迫于爸妈的淫威才来到的这。而初一爸妈的目的也不是想来这学二胡,他们是为了认识一个专业老师,当然这些也都是我的猜想。
看来只有我是来蹭这免费的课!(哈哈)
十点半下课后,我坐在门口的共享电车上等妻子,看到里面陆续走出的都是孩子,都在小学和初一那个年龄阶段。
前两天刚看了《学爸》,只是感觉到了电影拍的很真实,只是没想到仅仅一天之隔,就让我亲自体验一番。
因为还没有孩子,所以还感受不到这些父母的焦虑,不过我觉得这个焦虑更多的是来自于环境和他人。
因为我和初一爸爸刚聊起来就随口问了句:“孩子在哪个学校上学?”
这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是孩子学习怎么样?这个学校好不好?你们做家长的重视不重视?等等之类。
我也是无意之举,话出口之后就发现不合适,又不能像微信一样撤回,只得草草结束了话题。
我自认为我将来会是一位能给孩子自由的父亲,只是没想到刚见面就问出了让孩子和家长都讨厌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也没想出缘由,只记得印象中有人来家里看到父亲介绍我,都会问出这么一句话。这就像沉淀在灵魂深处的肌肉记忆,看到这样一幕,就自动激活了这句话。
那么同样的事情是不是还有很多?
所以才造就了这么一个环境。
回家的路上,我对妻子说:“将来我们的孩子让他自己选择,只报一个,他了解了解有个兴趣爱好就行。”只是不知道到时候,我是否还能像现在一样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