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10年,什么样的年轻人会更吃香?

文:ABB电机盘子
(一)
盘子在杭州读书会认识的一位小伙伴,他还只是一个90后,读研究生二年级。后来他跟我说,他是在行的行家,利用业余时间,已经接受了近200职场人的约见,和他谈话一小时,最贵已经涨到300元了。
你们认为,一个大学毕业不到2年的人,开始拥有这样的能量,这意味着什么?
其实我最怕的年轻人就是这样子的。有知识,有能力,还会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
但更可怕的是,这些年轻人根本就不是网红!网红一般要拼颜值,但个人品牌不一定。比如知识型的个人必须自带大脑,比拼脑洞。
这两天淘宝造物节,我们看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共有108家淘宝神店通过各式各样的展览形式,与来到现场的消费者互动。
比如我们看到很多的场馆,很难找到堆满自家商品的货架了。而是可以互动,听有趣的故事,感受店铺的创意、创造力与独特个性。
一个品牌是否有名气并不重要,只要它有好的概念,有自己的故事,就会得到支持。张大奕的淘宝店铺粉丝极多,她在现场的展位中也不是卖货,而是分享穿搭经验,这就是红人的根。
比如我们看到更多的90后,做起事情来,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的我们,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如果你不了解这些领域,或者并不关心这些领域,你们会完全不知道这样的年轻人正在悄悄行动,他们成为未来商业的一种新可能。
这些东西更是告诉我们,一个更加有利用个人品牌的时代来临了。未来的世界会越来越细分,拥有知识变现能力的这群年轻人,能够迅速崛起!
(二)
在很多年前盘子就接触到阿里圈,在里面,我们会看到很多自带专业知识的IP,比如羊绒姐、护栏姐,SEO老师等等,基本都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埋头苦造着不一样的商品。
在以前我们一谈到网红,拥有大量粉丝。但是像他们这种知识型个人,并不是这样子的。他们未必有很多很多的粉丝。但是在特定领域内,却有更强的购买转化号召力。
网红需要包装,可以流水线培养女主播,她们可以重复表演的桥段,但做个人品牌的普通人不一定。但每一个知识型个人品牌建立,都经过艰苦的一万个小时积累,有着自己的行业专业知识,不断原创新的内容。
我们必须意识到,进入移动手机时代,人能关注的世界越来越小。
大部分人每天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狭窄,毕竟手机目前很难提供大信息量查找浏览的支持。
人遇到问题会越来越信任领域专家的推荐,特别是不同领域的知识型专家,会成为未来商业的入口,获得越来越高的定价权。
在多个平台上分发原创内容,影响力才能持续扩大,才能让自己的影响力植入多个领域中,形成跨界的商业化推广。
到了互联网平台,像这些普通人的专家型人才,可以渗透的领域还包括网站、博客、视频等门户;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包括最近流行的一些直播平台、付费问答平台,还有淘宝这样的电商购物平台。
原创的内容在一个平台上取得了领先位置,要快速借助这种影响力卡位更多的平台,抢下这个领域的头部市场,就会不断增强自己的变现能力。
(三)
比如杨老大,我认识他是好多年前了。他是西门子减速机的销售,虽然只是代理商,但是有着20多年的项目现场实战经验,他参与西门子工厂产品的研发,对于选型和参数,如数家珍。之前浙大硕士毕业的工程师,对于机械的匹配,都老是出问题,然后他过去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
比如赛美老师,她是做保险的,但是她不只只是一个卖保险的,她是高级理财规划师,CPBA国际注册私人银行顾问,还是IWMA国际财富管理协会会员等等,她还有自己的公众号,是高净值人群的理财智囊。
我们今天谈的个人品牌,它是指,在专业领域有深厚积累,又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过去一个技术型人才是受制于公司,纵然通过自己的作品拥有众多粉丝,但是接单等等,需要公司动用资源推动与接洽,所以几乎全是由公司说了算。
而微博、微信、秒拍等大量社交平台的出现,让传统的公司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因为他们自己就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可以直接跟自己的粉丝连接、互动了。
知识型的他们,可以直接通过相应的平台和粉丝互动,粉丝可以直接赞赏,收益未必比接一部广告低多少。
他们很难成为光芒万丈的明星,全网知道的网红,但是他们在职场细分领域,却是比明星和网红更有号召力的垂直IP。
(四)
做个人IP,我们要争取让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咖认同你,拉你进圈子。
这样你就可以近距离观察他们做人做事的方法,有没有值得你学习借鉴的地方。这是加速个人成长的捷径。
你跟着牛人在一起,你的眼界、做事的方法都会不一样,它会打破你固有的思维格局。
但是你之所以能够得到牛人的认可,跟你过去专业的积累,做人做事的人品,包括你做事情的态度、方法,都是有关联的。别人更愿意帮助一个有潜力的人成功。
另外,即便是对于擅长写的人,也不是都要开微信公众号。完全可以考虑去不同的写作平台,积累个人粉丝和影响力,比如新浪博客,今日头条,微博,简书等等。
产品的爆款思维已转移到持续化运营思维,逐步打造产品的人格化媒体,让产品有可能IP化,或者和已经IP化的人连接,让产品成为他们身份的标签,珍惜自己的羽毛,被别人所信赖。
知识才是生产力,容颜会老,但是能让我们在众多人中不一样的,是我们的个人品牌,自己的特色与特长。
而我们要做的更多是什么呢?充电,观察,思考,行动。
盘洁英,精雅公司创始人,创聚曼机电CEO,非专业文字编码者,阿里巴巴官方采访,阿里头条签约写手,慧聪网讲师。她写自己的故事,也写轻熟时代,我们的故事,爱生活,亦要诗与远方,陪伴,一直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