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学作品选

“光盘行动”究竟有多大?

2020-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学上嘉双

“光盘”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自从有了电脑后,就有人把存储数据或图像的圆形CD盘叫“光盘”,把操作光盘的部位,也就是播放的位置,称为“光驱”。但是今天说的“光盘”,好像与它无关。这个“光盘”,不是一件东西,或者说它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还带有“使动”用法,即“使盘光”的意思。这个盘也不是CD盘,而是我们每天吃饭的餐盘。这个词的完整意思是,使你的餐盘被打扫得光光的,没有一点东西可见。

绕了一大圈,原来是这么回事。如果这样理解,接下来的“光盘行动”也就好说了。那就是为“打扫餐盘”采取一系列行动。餐盘怎么了?要采取一系列行动?餐盘装得太多,吃不完,不采取行动不是馊了吗?这个,餐厅里的伙计,哪一个不采取行动?哪一个没采取过行动?他们每天都要接触这类事情,一旦有剩饭剩菜,都是采取果断行动,坚决在第一时间内,倒进垃圾桶,还用得着在这里大张旗鼓地说,采取行动?难道还有其他采取法吗?

人类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第一种,从表面上解决,就像刚才说的直接倒剩菜剩饭的问题。这种解决方法是简单的,犹如“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它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但不能根本解决,或者说会留下后遗症。第二种,是从内部解决,通俗的说,就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俗话说,与其在锅里添水,不如在灶中无柴。关于剩菜剩饭的问题,要从“根”上解决,还得从源头抓起。这样,“光盘行动”也就应运而生了!

什么是“光盘行动”,就是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带动大家珍惜粮食,吃光盘子中的食物”,这个行动是由一个普通人发起的,他热心于公益事业,看见每天的剩菜剩饭淤积如山,实在是可惜!如果每个人都吃多少买多少,那该是多好的事情,既有利于自己,也有益于社会。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轻轻松松,就解决了垃圾过甚的问题,还是多么划算的事情?

更其重要的是,粮食问题,一直是全球敏感的问题。人活着,就免不了一天要爱国三饨饭。有的国家,至今还缺粮,每年的粮食,需要大量从国外高价购买。餐桌上吃不完马上倒掉,这样的铺张浪费,值得吗?所以,“光盘行动”一倡导,马上就得到了政府和群众的支持,从中央到地方,举双手赞成!这样,“光盘行动”也就成了当年,即二〇一三年十大新闻的“热词”,或者叫“网络热度词汇”。

光盘行动,由一个热心公益的人发起,他的宗旨是:在餐厅不多点饭菜;在食堂不多打饭菜;在家里的厨房不多做饭菜。养成“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习惯,反对铺张浪费,实行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的操作过程。这个主张不只是一次行动就完了,而是要长期坚持;也不只是在餐厅吃不完打包拿回家,而是需要吃多少就“点”多少,或者“打”多少,或者“做”多少。这样就不会产生无畏的“浪费”。如果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会是个什么结果呢?中国十五亿人口,光是餐桌上“避免浪费”的粮食,都会养活一个国家。

有人可能会说,你就吹牛吧!能养活一个国家?中国人难道不吃饭了。记得我们小时候在学《中国地理》这门课程时,在“人口与社会”一节,就有人专门算过,一斤米是二万三千五百七十四颗,那时中国八亿人口,每人节省一颗米,就会是三万三千六百三十五斤。现在如果是十六亿人,每人节省一颗米,就是六万七千二百七十斤。但是,每天浪费的粮食,每人才一颗米的事情吗?世界上的国家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最多的也就是中国和印度,其他都不超过三亿人,怎么不能养活一个国家呢?

有人可能又说,餐桌上,我点多少菜,是我自己的事,你管得着吗?我买那么多吃不完,要倒进垃圾桶,那是我的自由。我有钱,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管得着吗?表面上看,确实管不着。但是如果真有这种想法,那就危险了。这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素质有问题,更其重要的,是连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也没有。严格意义上讲,那是一种“无知”。

粮食,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人类要生存,离不开这东西。许多农民起义要造反,中心问题就是吃饭的粮食问题。许多军队打败仗,追其根源,还是粮食问题。因为粮道被断,军心混乱,岂有不打败仗之理?所以,古人对“粮食”是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许多成语,都与粮食的“食”有关。“食”是什么意思?就是“吃饭”。这些成语有:朝趁暮食、盛食厉兵、嗟来之食、弱肉强食、因噎废食、宵衣旰食、箪食壶浆、食不果腹、废寝忘食、饥不择食、箪食瓢饮、丰衣足食、自食其力、自食其果、易子而食、蚕食鲸吞、锦衣玉食、饱食终日、衣食父母、食不甘味、不食周粟、节衣缩食、民以食为天。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处于饥荒状态。如果是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体会得到没有粮食吃的滋味。能长期吃上粗粮、杂粮,就不错了。有的地方,就连这个都吃不上。至于说吃肉,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新中国最初的三十年,基本都是在为“吃”想办法。红旗渠灌溉工程,从一九六〇年二月动工,到一九六九年七月竣工,历时十年,共削平了一千二百五十座山头,架设了一百五十一座渡槽,开凿了二百一十一个隧洞,全长七十余公里。农业学大寨运动,从一九六四年开始,到一九七八年结束,历时十四年,开山造田,不计其数,简直把全中国几乎都想变成昔日的南泥湾。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吃”。

简而言之,中国人才吃了几天饱饭,就把昔日的“恓惶”忘了,那是太不应该的。你有钱?那应该是挣来的吧?《增广贤文》中说,挣钱犹如针挑土,用钱犹如水推沙。这种形象比喻,可以想见“挣钱”是多么的艰辛!当然,有几种人是“用钱”毫不心痛的,那就是挣钱太容易,或者挣钱不是靠辛苦,或者干脆不是他的钱。那些在餐桌上讲排场,买一桌子,吃不完,倒进垃圾桶,其实就是这些人。但是,这些做法,一旦形成一股社会风气,那将是一种危害!

民以食为天,中国政府一向对粮食问题看得很重。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领导下,一直重视粮食的生产与消费,并大力提倡节约用粮,反对铺张浪费。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对耕地面积就开始进行监控,并把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行谨慎处理,后来还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法》,对粮食的生产、管理和消费,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做了明确规定,把“粮食问题”正式纳入法制化轨道加以保护。

中国现正在人口普查,如果超过了十六亿,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光是吃饭问题就是个棘手事情,如果不谨慎计划耕地面积,不谨慎计划粮食收入与支出的平衡,那将是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而且是“灭顶之灾”。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就粮食问题,早在二〇一三年就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因此,我们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

在一条平坦的公路上,一辆卡车呼啸而来,车厢里放的全是鼓鼓胀胀的口袋,不知装了些什么。但是,汽车走后,却留下了一路黄澄澄的东西。那是一些细微的粉末状的东西沿路抛撒,显然是卡车上有一个口袋破了,口袋里的东西也就不自觉地掉在了地上。这是些什么东西呢?该不会是什么化学药粉吧。只见几个扫公路的民工拿着扫帚,从远处奔来,她们真敬业!

民工走近后,只听一个大叫:“天杀的,怎么搞的?害得我们歇一会儿都没空!”另一个却说:“我的天,你看这是什么?这可是吃的东西,怎么能如此糟蹋?”“是吃的吗?我还以为是黄色的涂料粉呢?”“怎么不是吃的?你睁着眼睛看看!”“呀,是玉米面!”几个人七嘴八舌地说着,其中有一个居然哭了。她边哭边说:“现在的人呀,真作孽!居然把吃的东西当石灰沿途抛撒,他们真是没饿过饭哟!我爷爷奶奶就是被饿死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