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其实没那么好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点善意的提醒。纯属个人见解,不撕。
必然是否真的必然——《必然》
凯文·凯利的这本《必然》被罗辑思维营销的很成功。因为“预言未来30年”这个噱头太大了。
罗辑思维文中这样写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那,难道未来还有什么“必然”?凯文.凯利说,有。”
这种设问式自问自答的写法能使“凯文∙凯利”权威化,但仅仅有权威是不够的。于是接着他又接着引导读者:
“要理解凯文.凯利的话,必须开一次脑洞——我们过去总是以为,人是世界的主体,技术是我们的奴隶。可是,万一反过来了呢?万一,技术才是主体,人只是“它”达成目标的手段呢?”
用一句“可是,万一反过来了呢”的假设,把读者完全的带进了他的思路。中间的论据部分加强论点,最后总结:
“《必然》这本书,我曾经说它是“为人类未来30年的科技进步做了一次掐算”。现在,你就把这句话当做是营销话术好了。”
这是罗辑思维惯用的伎俩,也是一种很聪明的营销手段,大大方方说自己是本就是营销,明明白白赚你钱,反而减小读者对硬广的反感。最后再给一句勾引:
“你现在有两个选择:1.在如此奇特的思路面前将信将疑。2.了解,辩驳,并依此校正自己的行动轨迹。”
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是,信不信由你,但是你不信就有可能会失去纠正自己的机会,所以你可以买来试看一下,万一对方是对的呢?这就跟“虽然你不相信他是好男人,但是你可以结婚试一下,万一对方真的是好男人呢”一样的逻辑,但是由于罗胖人格魅力的强大,所以我也被忽悠了去买了这本书。
这是我第二次读凯文·凯利。第一次是《失控》。读完后有些失望,《必然》仍然是凯文·凯利在《失控》里老观点的重新叙述,忘了在哪个平台上有一句话评价的很到位“像是凯文·凯利怕大家读不懂《失控》,又新出了一本书来解释它”。
对于凯文凯利取名“必然”,我读完后反倒认为应该取名叫“趋势”或者“共识”。书中充满了模糊含义、模糊节点的模棱两可的句子,比如“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这句话不是不对,而是对到了没有意义的程度,你放在任何地方都能被随意套用。再比如“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将更多的是使用而非占有”将成主流,这一点各种外卖APP、租房APP等等都早早的就已经从国外进入中国了,身为外国作者所预言的未免太“马后炮”了一些。
本书的例子大多数都已经有趋势或是已成共识,比起20年前的《失控》,这本书的预言有些失败。并且整本书的内容涉及面比较窄,基本限定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宽度和深度皆不足,着实有些可惜。加上整本书翻译的很差劲,文字有些地方翻译的生硬难懂,有点儿像“百度在线翻译”的译那种不明不白的句子——这本书实在鸡肋。
这本书网络上很多笔记,很多解读。我看完后也曾想写笔记分享,但我久久无法下笔,因为这本书的干货在我看来是在太少了,而论思想,又远远不及《失控》。
在一个火爆的趋势下,所有人往里跑,我就算截住一两个人也无济于事。我没法让一整个队伍都往另一个方向走,这是队伍的选择,再说我的方向也未必正确。但是我想,倘若真的人手一本《必然》,那么那个被预言的未来是否依然还会必然出现,这是值得思考的。
当预言成为历史的时候再去研究它们吧。——沃尔特本耶明。
写在最后
这几年社会对阅读的推崇推的有一点夸张的狂热,究竟是好是坏,本人水平有限无法定夺。只能善意提醒,我们对每本书“所谓的好书”都应该有一个自己评判标准,毕竟每份书单的背后是什么利益在作祟我们无从得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