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一位堕落的文艺女青年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自然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该作品描写了法国19世纪40年代一位充满着浪漫主义幻想的女性的悲剧一生。
虽然该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很大争议,但又不得不承认福楼拜用他细腻而精湛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充满特殊色彩的人物形象,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批判力量。
那么,在作者笔下,艾玛只是一个爱慕虚荣的淫荡女人吗?显然不是那么简单,作者对这个形象给予了批判,但也寄寓了一定的同情。
那造成她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对我们现代人又有哪些启示呢?
首先,我认为对爱情婚姻的过于轻率是造成她悲剧人生的重要原因。
艾玛虽然是一个农夫的女儿,但受过“良好”教育,在家庭里也是个受宠爱的女儿。与旧时中国女性不同,她在婚姻爱情上是有自主权的。
可是她却对婚姻爱情充满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缺乏理性的认知,以致当邂逅这位在乡间有一定地位的给父亲医治伤腿的中年医生时,竟然就轻率地答应了这门婚事,根本就没有去仔细考虑两人是否年貌相当、三观相合、性情相投,更不可能通过多方了解去理性判断他是否是符合自己的理想型。
婚前她想象中的婚后生活是理想中的生活,但婚后的她却发现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丈夫很快成了一个看一眼都令自己生厌的人,因而她也从最初对婚姻的期待变得郁郁寡欢。这种情况下,即使她平平安安度过一生,也是郁闷的不快乐的一生。
这也告诉我们(尤其是女性),对待婚姻爱情,一定要擦亮眼睛,理性辨别,不能只靠“感觉”,或者只看金钱、学历、工作、容貌等外部条件,而不考虑三观、性情是否相合,否则两个观念、性情不合,无法相互理解的人生活在一起是很痛苦的。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还少吗?
第二,丈夫对她的无限度的宠爱也是促成她悲剧的一个助因。当然,另一面就是艾玛对这轻易获得的低到尘埃里的爱的不珍惜。
无疑,包法利先生是爱她的,例如为了让妻子快乐起来,举行盛大的宴会;受到妻子的冷落和嫌弃也不自知,还是一如既往地爱她,满足她的各项要求;甚至为了她抛弃现有的一切,搬到城里居住。
可丈夫的百般宠爱,却越发使她“矫情”起来,嫌恶丈夫的木讷无趣,抱怨生活的平庸无味,以致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对贵族式浪漫奢侈生活的幻想中不可自拔。
如果作为丈夫能睿智一点,及时发现不良的苗头,对年轻幼稚的妻子多一点人生的忠告;自己的爱也不要无原则地泛滥成灾,使女人对爱情婚姻失去敬畏,也许就不会使她走入死胡同,想要悬崖勒马都不可得了。
在现实生活中,别说是如包法利先生一样的窝囊平庸的普通人,就是演艺圈中,不也有有钱有貌有地位、对妻子言听计从、一味屈就而最终被背叛辜负的吗?
所以说,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女人,可以宠爱,但一定不能溺爱,不能“惯”,当然,那种天性善良敦厚、后天又聪明理性的除外。而对待这种少女心爆棚、没有公主命偏有公主病的“小女人”,还是要坦诚交流,箴言告诫,让她明白你的底线在哪里。
作为妻子,当然也要明白“老实人”的可贵,要懂得惜福知足。
当然,这只是从对我们现实人生的启示而言的,因为真要这样,他们也就不是包法利先生和包法利夫人了,也就没有文学史上的这部佳作了。
第三、浪漫多情的性格、对爱情不切实际的憧憬以及外部力量的勾引,最终使她铸成大错。
记得一部外国小说中,一个情场老手曾总结过什么样的女人最难以勾引,那就是没有自我一心只想着孩子老公的“老母鸡”式的女人,而艾玛正好相反,她是一个特别自我的女人。
她天性多情浪漫,对爱情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虽然已为人母,但却有一颗粉红的少女心。
殊不知,这样的人正是浪子们最好勾引的,说得难听一点,就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艾玛的美貌和个性必然导致“勾引者”的出现。
艾玛在来到小城后再一次的失望,这并没有与她理想中的生活环境相一致,但年轻的邻居对艾玛一见倾心,且常常找她探讨诗歌与艺术。
渴望爱情的她虽在礼教与欲望中挣扎矛盾,却最终按纳不住自己内心的情愫,时常与他相见,即使是小城的居民对她指指点点。
当青年奔赴巴黎,她那颗蠢蠢欲动的心重新被压制,这让她一度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灰暗无彩,她经常坐在藤椅上眺望窗外或独自沉思,从她的眼中仿佛就能看到她又在幻想或憧憬着什么。
在她抑郁难挨之时,那个情场高手贵族公爵的出场成功地打动了她的芳心,却不想这场偷情并没有带来好的结局,反而在勒乐这个商人的哄骗之下,最终被逼自杀,结束这场现实与理想的挣扎。
有人说艾玛是一个堕落的文艺女青年,她有着浪漫的情怀和迷人的才情,却追求奢侈淫逸的享受,但这毕竟过于片面了。
她也曾想过扮演好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当她下定决心逃避内心对莱昂的渴求时,她渴望得到上帝的指引,但是上帝也并没有通过神父给予她想要的帮助。
百无聊赖的生活、灵魂的苦闷、内心的压抑、对于爱情浪漫的渴求决定了风月老手罗道尔夫一出现,艾玛就陷入了他的手掌心。
艾玛追求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但却耽于脱离经济基础的幻想,使得她最后成为了物欲与情欲的奴隶,以至于最后服毒自尽。
联系现实生活中那些在婚姻中出轨的女性,其实并不都是道德沦丧者或纵欲淫荡者,反而有些是“很傻很天真”的。但结果是一样的,谁又会区别原因?最终,都是被钉上道德的耻辱柱。
第四、不切实际的“富养式”教育是她人生悲剧的根源。
我们中国人经常说,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但到底什么是富养,却鲜有人明白。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就是尽量给女儿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理由是“长大后就不会被穷小子用一块面包哄走了”,那如果是一辆汽车、一个钻石甚至是几句花言巧语呢?物质欲望是无尽的,多少富裕家庭“富养”出来的女儿仍然会为了无尽的欲望走上出卖肉体的道路,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说,“富养”应该是精神上的富养,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像艾玛的父亲,一个农夫却想尽办法让女儿接受教会学校的贵族式教育,难道不是想给孩子上流的教育、更好的未来吗?
但艾玛显然在这种贵族教育之下渐渐地迷失了自己,受环境影响,她常常偷偷看一些反映虚幻爱情的书,使得她终日幻想贵族社会的风雅生活。浪漫主义的熏陶灌输给她满脑子的诗情画意,枫树林中夜莺、温柔的羔羊和高贵多情的骑士等等,这些书中虚幻的乌托邦式的思想使她忘记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她的悲剧也就是从她想在现实中追求并享受这种虚幻生活开始。
但是丈夫包法利使她追求虚幻的生活得到了暂时的终止,呆板无趣的丈夫不仅没有使她脱离庸俗贫乏的乡村生活,反而使她更加感到生活的无趣和平淡,甚至这种无趣与平淡使她发出“唉,多么希望我还没有结婚”的叹息。
没有满足浪漫幻想的生活反被套上了婚姻的枷锁,这种压抑与窒息最终要找寻到一个出口才能得到释放。
最后,也是最深刻的社会原因,平庸的现实注定了艾玛必须死。这也是作者借这个人物的塑造有所隐喻和寄寓了同情之处。
艾玛在邻居们看来是个淫荡的女人,在部分读者看来是个为人不耻的女人,但作者却一定程度上赋予她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人文特色。
她虽然一生过得失败和迷茫,但毕竟只有她在主观上有着更高的向往,是个有理想追求的女人。虽然在追求的过程中,她犯下了错,最终也尝到了恶果。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她成为一个弱者、可怜人,一个为人所唾弃的可怜女人,但若是将她放在浪漫主义的时代,她的结局又是否能够圆满呢?倘若她生在那个年代,至少她所受到的评价不会只有唾弃,也许还有赞赏,因为她敢于冲破婚姻的枷锁而追求自己真正理想中的幸福。
艾玛的悲剧来自于自身在理性与欲望之中没有找到平衡,而与之相对的是丈夫的麻木迟钝、不解风情;两者讽刺性的结合,正是他们背后的这个时代。福楼拜正是通过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来展现这个"理想和希望"带给人们悲剧的社会。福楼拜说“艾玛在那个时代必须死”。爱玛的悲剧根源于社会,在于修道院的失败教育,根源于这个充斥着平庸鄙俗的社会环境,而这正是福楼拜所批判的。
艾玛所处的时代是在法国大革命遗留的浪漫之风50年后,这是浪漫主义死亡的年代,法国大革命引起的激情已经消退,只留下现实和平庸。艾玛代表的就是浪漫之风,她的死亡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浪漫主义的终结。
一句话,她的不合时宜造就了她的悲剧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