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千世界散文想法

从心开始(8):唤醒沉睡的自我

2023-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丁丫

上一篇说到,当我的“自我意识”沉睡时,剩下的就是一部自动运转的机器,被基因和环境操纵,掌控着我们每日的生活。只有唤醒自我,意识到注意力在何处,我们才能做自己的主人,清醒地过每一天。怎么才能唤醒沉睡的自我呢?

其实在我的第一篇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已经说明了方法: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当你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的时候,第二次生命就开始了。而这一切都“适于觉察”!

觉察——就是唤醒我们的自我意识,让我们有意识地感觉、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找到我们的注意力被什么东西吸引,正在干什么。我们在此时此刻有哪些行为、想法、情绪和感受。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些,就处于机械自动的生活,就是我们无法感觉到的潜意识在控制我们的注意力,并塑造我们的观察、思考和行为方式。我们所做、所想或感受的事物,并不是我们有意的选择。就像一个全神贯注于手机的小伙子,撞到路边的一棵大树,还有礼貌地说:“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

又比如:平时口渴了,看到一杯水我们会下意识地拿起来,咕咚咕咚灌下去,具体什么滋味、喝了多少,浑然不知。而觉察就是,口渴时——感受一下是什么感觉;拿起杯子时——感觉一下杯子的形状、大小、粗糙还是细腻;喝水时——感受一下水的温度凉还是热、甘甜还是苦涩。

自我觉察并无神秘之处,就是这么简单,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行。其实就是我们此刻当下我们的身体做的各种行为,和我们的心灵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当我们走路的时候,感觉一下脚下,路面是平整还是坑洼。当我们吃饭的时候,感觉一下饭菜的味道如何。而不是旅游的时候想着工作,工作的时候想着吃喝。

大道至简,但简单不等于作用小,当行为和感受合二为一时,我们才能做到专注,“身心合一”的力量才能让我们快速的成长。

当然,积习难改。自我觉察的功夫,看起来简单,可是真正做起来,也不是很容易。自我觉察要遵守“三不原则”。

第一:不评判。以前说过,我们的大脑经常会喋喋不休,不停地评判着我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和每样东西。它做出这样的评判是为了把接收到的信息归档或存储。不带评判的观察就意味着让注意力稳定地停留在身体的感觉上,稳固而镇定地待在身体里,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允许内在的反应过程自行消退。比如:觉察到自己正在发脾气,不去评判发脾气的好与坏,而是静静地感受情绪的起落,觉察自己发脾气的原因,探求情绪背后真正的需求。

第二:不跟随。我们平时的做事、思考问题的习惯是,跟随当前发生的事情,出现另外一个念头,然后又跟随那个念头,产生新的动作,然后跟随那个动作,出现一个新的念头,在这种反应模式下,我们就失去了自主的能力,只能一直跟随。

比如:觉察到自己在生气,开始想:我说过不跟小孩子生气的啊,怎么又生气了?不过他太不听话了,每次都这样——这已经不是觉察,而是从懊悔开始,已经被当前的事情带走了。

不跟随就是:只是知道当下在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而不跟随正在发生的事,不被正在发生的事带走。

第三:不对抗。打你觉察到自己有负面情绪时,观察它、感受它、允许它的存在,静静地看它升起与回落,不要抗拒,全然接纳。这样会让它更快的消失,甚至转化为喜悦。一味地抗拒,只能让我们内心产生冲突和矛盾,扩大负面情绪的影响。

自我觉察一开始会很困难,经常忘记,不过也不用懊恼,我们的大脑的可塑性还是十分强大的,从最简单的小事做起,循序渐进,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有不一样的感觉。自我觉察会经历三个阶段,我们一定要耐心,不要半途而废:

第一个阶段:后知后觉。就是一开始每次都是在事情过后,才想起来要觉察。记住我们的原则:不要评判与自责。当你不知不觉的从家里开车到了单位,猛然想起要“自我觉察”,恭喜你,这就是已经开始有了“觉察”了。

第二个阶段:当知当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会在事情已经发生的时候,才想起来观察自己,这就是很大的进步。

第三个阶段:先知先觉。每次都能在行动之前,就能观察到自己,并很好的规划自己的行为与思想,不让自己进入无意识的状态。到了这里就大功告成了。

《道德经》告诉我们,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当我们通过觉察,让自我意识时时处于临在状态,能够随心所欲是引导我们的精神能量——注意力时,也就打开了“自我意识”无限潜能的大门。我们就能克服生活中的焦虑与沮丧,摆脱外界的诱惑与控制,做自己的主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