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美食首页投稿羽西X简书 | 儿时的年味

儿时的年味 | 年味

2019-01-07  本文已影响17人  高巍2019

儿时的年味,就是年夜饭的味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67年的大年初一,我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父母都不在家。听奶奶说,今天他们都不休息,照常上班。再看看家里布置,往年过年时才铺的桌布没铺,桌子上该摆的花生瓜子、糖果等也不见踪影。前一晚因和小伙伴疯跑,没在意是否吃了年夜饭。确切的是,今天大年初一的一顿好饭算是彻底告吹——我真想大哭一顿。毕竟,过年吃顿好饭,不光是孩子,也是成年人共同的向往。

1949年之前,煎(不是炸)灌肠很受穷人的欢迎。猪网油不值得炼油,就拿来润润铛,然后把切成滚刀块的灌肠(实际就是团粉)码在铛内,微火煎熟,一面酥脆,一面软嫩,蘸上香辣的蒜汁,甭提多香了。特别是猪网油那少有的脂肪,也在加热后释放出特有的清香,在雨后清冷的胡同里,散发着诱人的气味。

这当中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因为那时的人们胃里普遍太素,些微沾点荤腥都令人馋涎欲滴。改革开放之前,市场供应大多是按计划,这与供给的有限有关。到了年根儿,副食本上供应的过年用品开始集中采购。这当中,用的少,吃的多。吃的当中主食少,不过是几斤富强粉,几斤好米。副食小到小花生瓜子、芝麻酱、冻豆腐,大到大肉、带鱼以及黄花、木耳、粉丝……

由于只在年前集中供应,购买的人扎堆排队,而且有时要排好几个队,因此,我的过年记忆就是帮助家里大人去不断地排队,占地儿。有时一早起来就往合作社(副食店)赶,问清每个队卖什么,然后在队尾开始排。每当家里买回一样东西,就觉得离年又进了一步,而且年味正是在我的参与中越来越浓了。赶到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大人当着全家人表扬我买年货出力时,心里那个美啊,真够享受一年呢。

长大后,过年就是家的味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活环境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成家以后,往往会离开父母单独生活。如果再去别的城市发展,则会离父母越来越远。平时工作忙,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赶上过年过节,回家的念头越加强烈。

如今,每到过年之际,全国在一两个月的时间里,会发生几亿人次的人口大迁徙,交通运输压力陡增,这是世界上都少见的短时间人口流动,也算是中国特色。2008年那次南方冰冻灾害,甚至令中央领导出面,协调全国的运输力量,保障旅客回家过年。这种对家乡、家庭、故土的眷恋,是中国几千年农耕社会的结果,是乡情、亲情的集中体现。

刚过阳历年,就听小区里的好几个保洁工聊过年的事。一个人说:“我老公先走了。”对方问:“这么早?”回答:“他先回去把家收拾收拾,然后来接我。”想着这女士说上述话时,心中洋溢着怎样的甜蜜和满足。

回家真好。家里有日夜思念的父母,有母亲新拆洗的被褥,里面散发着阳光晒过的清香。锅里是父母亲手做的年夜饭,那是自己从记事起就吃惯的口味。还有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的房间,明亮的阳光透过大玻璃窗更加艳丽。还有家里的大狗、小猫,一定也还记得当年和它们玩耍的伙伴……

有一年在韩国出差,正是春节前夕。也许是因为在外乡,当地朋友请饭时,我强烈要求去中餐馆,并要求主食上水饺。当时朋友解释说,他们不叫水饺,叫“煮饽饽”。那更好,我们旗人本来就管饺子叫煮饽饽,这不更有家乡感啦?

赶到煮饽饽上了桌,着实让人有些意外,号称饽饽的饺子,确实名实相符。坏就坏在煮字上,几个饺子装在碗里,外加多半碗饺子汤,成了实实在在的煮饺子。至于蘸醋或者配辣椒、撒些芝麻等,那就别想了。这是我半百人生中吃的最难吃的一次煮饽饽。甭说,由此更加思念咱老北京的白菜馅饺子啦。

这些年,国人出国旅游早已不新鲜。有时在异国他乡,一听口音是北京人,自然地就觉得亲切,赶到坐到一块儿点的吃食,甭说,大多还是在家里吃的那口,不同的只是换了个地方。共同的口味让我们有了家乡人的感觉。

年夜饭也是一样。当一家人相聚,共享年夜饭时,少不了的是咱家接了几代人的那几道家庭特色菜。我说家庭不是家常,是因为这些菜平常并不常吃,因为做起来不简单,比如米粉肉,单就米粉的制作来说,先要水泡,擀碎,有的还要炒一下,炒出香味来,再去蘸煨好的肉片。

米粉肉是老北京人年夜饭的保留项目,可是做起来一家一味。有的偏甜口,有的味厚,要多放酱,有的还放点豆腐乳或大料之类。总之,细微的差别总是存在的。至于豆儿酱、芥茉墩儿、拌梨丝……尤其成了年夜饭的必选项目。

一代代的北京人,正是在老北京人的这些家庭菜的喂养下长大,再把这些手艺一代一代传下去。它们成了凝聚一家人的无形纽带,亲情就这样荡漾在共同的口味中。

据《北京日报》报道,老北京人几乎80%的家庭依然习惯在家吃年夜饭。为什么?就为的是这口,这才是家的味道。而外出吃年夜饭的人们,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往往去自己家乡的风味餐厅用餐,这不也是对乡情的向往和回归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色的地方文化培育不同的文化性格,也是民族精神传统的具体化。这些文化在辞旧迎新之际的弘扬,正是对民族基因的培养,对民族优势传统的感悟。这是民族传统发扬光大的重要保障。

年味就是甜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5年腊八,笔者在北京电视台的《过年倒计时》节目中,专门提到年前的准备,认为这是营造年味的主要手段。

早年间,腊月二十三一过,送走了灶王,街上就出现卖年货的各种商摊、大棚,为人们过年集中采购提供便利。这当中,最具年味的还得算是杂拌儿。

杂拌儿是一大类闲食的代表,以甜味的果脯蜜饯为主,而甜蜜、甜美正好是过年带给人们的最美好、最难忘的感觉,这是杂拌儿成为年味代表的原因之一。之二,在过去,大多数人解决温饱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哪还有闲钱去买闲食杂拌儿呢?

然而,到了过年之际,家里大人纵然再难,也得想方设法给一家人,尤其是孩子买点杂拌儿过年,因为杂拌儿所体现的年味,意味着一家人的亲情、长辈的关爱,以及对新的一年的祈盼。

享用杂拌儿之际,大人往往把杂拌儿中的精华,像蜜枣、桃脯、苹果脯等留给孩子。有的孩子不爱吃青梅,大人就留下来自己吃。老人牙口不好,就选软软的瓜条送跟前。一家人其乐融融,亲情荡漾。特别是让孩子们亲眼见到大人操持一家人生活的不易,对父母的关爱留下深深的印象。

卖杂拌儿的商家,为了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特意把杂拌儿分为上、中、下三种。上等又称细杂拌儿,基本以糖渍的果脯为主,往往是有钱人家才能享用。中等的杂拌儿会在果脯中再加一些花生粘、核桃粘、焦枣、金糕条、天津豆等干果,等级要低一些。最次的粗杂拌儿则几乎无果脯,顶多有晒干后用糖精泡一下的杏干,其次是苹果干、大小花生、瓜子、糖豌豆等。

这三类杂拌儿尽管等级不同,内容各异,但共同特点是都有甜味,所以统称为杂拌儿。早年间,卖杂拌儿的店铺不少,山货店、食品店也卖,著名的有聚盛长、聚盛公、聚盛发等,如今,经公私合营后形成了北京果脯厂(即红螺食品集团)。

对这些前店后厂的企业来说,生产果脯是其主业,连带的还有酸梅汤、栗羊羹、茯苓夹饼等甜食,这些也都成为过年期间走亲访友、居家休闲的特色食品。其中的山楂糕、茯苓饼、羊羹等还有滋补保健功能,这无疑更为过新年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对于今天的消费者来说,果脯(杂拌儿)似乎不稀罕,但它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特别是在制作年节食品(如腊八粥、年糕、元宵、粽子、月饼、重阳糕……)时的辅料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它已成为北京人心中最甜蜜的代表,尤其在过年期间。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