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真的需要你?-《孩子,挑战》读后感+38+W19
有一段时间,外婆曾经不止一次向我抱怨,说她白天在家根本无法与别人通电话,只要乐乐发现她在与别人打电话,会立刻搬来很多绘本要求她立刻讲故事,或是在一旁大喊大叫,直到外婆迫于无奈挂掉电话后,她才恢复平静。
以前我一直把乐乐的这一行为归结为安全感建立不足,认为只要多多陪伴她,提升陪伴质量就可以有所改善。然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情况并没有任何缓解,我开始意识到也许她的行为背后另有目的。
很多孩子受到错误目标和动机的影响,孩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使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才能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这里孩子的目标是得到关注而不是有所贡献。
“过度关注”or“适当关注”?
这两者的界限非常难以区分,需要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细心观察和全局把握之上。有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微妙之感,总结起来以下几点可以作为观察参考标准。
1.孩子的要求是否符合当下情境的需要?如果作为家长的我们觉得被打扰或不耐烦,极有可能孩子的要求属于寻求过度关注。
2.孩子自己能否处理他的要求?如果我们不介入,以你对孩子能力的评估,他能否自己处理好。
3.如果我们给予回应,对于孩子的认知产生的是正向还是负向影响?当我们对孩子提供帮助的时候,是帮助孩子认识到他的能力特性,还是让孩子觉得他是个无用、没有能力的人,这都会影响对于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的判断。
建立满足感与价值感
在学会了区分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之后,如果确认孩子的行为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又该如何处理和应对?
乐乐不让外婆做饭的时候,我建议外婆把一些简单的厨房家务,比如擦桌子、洗菜、剥蛋壳的任务交给她做,让她也参与到做饭过程之中。
乐乐用各种方式阻止外婆打电话的时候,我又给外婆出了个主意,在她下次再次企图干扰的时候停下来,问清楚她的需求,留给她专门的完成时间,然后再继续完成电话。
后来外婆没有再因为这两类事件“投诉”过乐乐。
孩子寻求过度关注一般有确定家庭地位和寻求价值认同两类原因。想要以此来确定家庭地位的孩子,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吸引父母目光的事件(通常是负面的),通过这种负向的方式确定父母还在关注他,他在父母心中还没有失去地位。而想要寻求价值认同的孩子,则很可能通过反复出现的行为提醒服务“看见自己”。
对于前者,我们可以在他们表现出合作和良好行为时及时给与鼓励,帮助孩子重新审视自我,重建自我价值体系。也可以多给他们制造一些亲自参与和动手的工作,通过完成任务提升自我价值感。
而对于后者,我们可以采用肯定后退出的方式,在寻求过度关注的行为出现时,对他们的能力予以肯定,如“亲爱的,我知道你可以完成”或“我看到你做的很好”,接着便微笑着退出,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这些方法不会立竿见影,有的甚至还会引发孩子更为激烈的反弹,但只要我们坚持运用,帮助孩子感受到顺应当下情境和事物规律的重要性,从而获得真正成长。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