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情缘 | 寻找写作的意义
写下这个标题,其实有点感慨。假如“写作”是个人,我已经和她或他耳鬓厮磨了很多年了。
说起写作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不过是读书读的多了,心有所感,不得不写。类似于冯唐所说的“内心肿胀”的感觉。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大体上是孤单的。因为爸妈带着我们在城市里流浪做生意,我和弟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所谓发小,因为隔几年就会搬家,所以好不容易认识的一些朋友可能随着搬家便就此消失了。
所以到后来,我们都放弃去结交什么朋友了。那个年代,手机还没普及,家里更是没装固定电话。还记得初中毕业的时候,与同桌互留电话,我留的是房东家的电话,结果每次打来的时候我都不在家。等到回电话的时候,她诧异地问,你家怎么这么多人?我很尴尬。于是后来也就渐渐断了联系。
在那样的生活里,书是唯一的忠实的朋友。
随着书读的越来越多,我渐渐发现一个问题,在学校里,同龄人非常头痛的作文,对我来说是手到擒来。不是说写的多么好,至少在考场上迅速扯个800字是毫无问题的。
于是,就有老师说我才思敏捷,甚至说我是当作家的料。我心里当然美滋滋的,但是生性自卑的我,当然只觉得那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就这样来到了大学。面对大学里偌大的图书馆,和大把的空闲时光,我开始如饥似渴地看书和码字。
那时候流行的是QQ空间,于是我开始在空间里定期发布文章,甚至还交到了人生第一个文友,现在我还保留着他的联系方式。那会儿我也从不羞涩于把文字暴露在熟识的人面前,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不像现在,现在我绝对不会把文章给认识的人看。
凭着一种莫名的执著,在大一大二期间,我一直坚持写文字,并且也博得了一个“才女”的名号。但不知为什么,有一天,突然疲倦了。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虚无缥缈。
并非是我觉得要用文字换取什么实际的利益,而是觉得那样的写下去,实在没什么意思。有时候一个人在图书馆里走着,突然就感到绝望:这样漫无目的地看书写文,究竟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于是,我关闭了QQ空间,开始认真准备考研。如果我还有一丁点的文字才能,我不想再去书写自己情绪,我想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我选择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老师说,文学专业里面,凡是和“古”沾边的,都不免需要一些理科思维。我想,这很好。因为十几年来沉浸在虚幻世界里的我,的确需要理性思维来拯救。
在读研的三年里,我连小说都很少看。整天盯着理论书籍钻研,一些随性的散文都没写过,每天只为什么时候能写完学术论文而忧心。
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太纯粹了,现在想想研一的时候,自己经常为了找不到好的论文题目而睡不着觉,就觉得自己很傻。
日子过得很慢,也很快。
就这么来到了研三,在学校的最后一年,我认识了简书。
那时候简书才刚刚起步,我觉得很新奇。试着写了一篇关于李健的乐评,没想到获得了巨大的阅读量。一时间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那时候,我已经决定不再念博士,反正以后也不会再去搞学术,但是又放不下文字,为什么不写写轻松的文字呢?
于是我继续在简书上写,没想到有那么多人点赞留言。
不过比较悲催的是,当时我是用豆瓣账号登简书的。某一天,居然登不上了。搜索自己的用户名还能看到,但是账号却登不了了。当然,找客服肯定是能解决的。但是我看了看那段时间里写的文字,突然觉得太幼稚太可笑了。索性放弃了那个账号。重新注册了一个,打算重新开始,就是现在的这个。
一开始,我打算只在简书里写写书评影评。因为读书看电影算是我在生活中最大的爱好了,同时这也是一种最“安全”的写作模式,毕竟是讲述别人的故事嘛。但是,随着深入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又回到了本科时候,心中总有很多想说的,但有时候又说不清道不明。
这让我感到了一种恐怖。因为我总觉得语言是思维的象征,如果没办法把内心所想说清楚,是否意味着精神的麻木呢?
所以,我也开始试着去写一些散文随笔。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看了不少青年作家的书,更加让我觉得,真正的写作就是写自己,每个作家挖掘不尽的,其实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虽然只把成为作家当成一个梦,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既然开始了敲打键盘的生涯,还是要去尽力表达自己吧。
假如一定要给写作界定一个意义,我想,对于普通人而言,就是这个了吧。
这就是我与写作的不舍情缘。
无戒365写作训练营日更 Day 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