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三) 读《人生》有感
几年前,源于哥哥生日,揣摩着送他本书。经朋友推荐,初识《人生》,从此,便算是与《人生》,与路遥结缘。
初读《人生》,因处于少不更事的年纪,只觉为潇洒倜傥的高加林与善良温柔的巧珍的爱情悲剧而叹惋,怨怼刁蛮任性的千金小姐黄亚萍。至此,《人生》没有留给我太多的印记。
然而,我与《人生》的缘分并不止于此。偶然认识的朋友推荐我读一本书,拿来一看——《人生》浅黄的封面,简单大方,似是希望;而“人生”两字印在一小块黑黄的黄土地图案上,让人立即想到农村漫天的黄土地;土地上两个保持着距离相对而立的男女,永远隔着无法逾越的沟壑。带着些熟悉与好奇,我再次翻开了《人生》。
总体印象:人物简单,情节也并不复杂。高材生高加林和农村姑娘巧珍恋爱了,高加林甩了巧珍与城里姑娘黄亚萍恋爱了,高加林甩了黄亚萍被迫回农村了。然而,这简单的情节却深刻地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城乡差别大、教育制度不完善、土地制度不完善、土干部只手遮天、思想陈旧、生活贫困……作品通过主人公高加林将转折时期社会底层的冲突活灵活现地展示给读者,并警醒世人: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与《人生》结缘,也算是与路遥结缘。路遥细腻的文笔,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最初觉得有些出乎意料之外,细细品味,又只觉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高加林的结局是必然的,因为他接受不了做一个农民的事实,他打从心里讨厌父辈们的生活方式:当他知道他教不了书,他几乎用了一个月无所事事,只因觉得愧对双亲才会出工;当顺德爷爷与父亲来劝他,他说:“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们高家村的土里刨挖一生……”他没有根,就像顺德爷爷说的一样,他是一颗豆芽菜;他没有脚踏实地,却又不甘心,所以他想借靠叔叔动用关系,甚至在爱情的路上,他也带着名利的想法去掂量,从而失去了金子般的巧珍……如果巧珍的悲剧更多的归结为社会原因,那么高加林的悲剧更多的是由自己的虚荣与浮夸造成的。
《人生》的结局虽不是那么美好,但却依然耐人寻味,正如漫漫人生路,谁是最后的赢家还犹未可知。高加林再次回到了农村,这次的路给人留下想象空间。顺德爷爷的教训:“你也再不要看不起咱这山乡旮瘩了,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而高加林也终于开窍了。这也就是封面的淡黄,代表着希望。高加林身上还是背负着很多期望,他的前程也是很有希望的。
《人生》还塑造了一批丰满的人物形象,如:高加林、巧珍、黄亚萍、克南、高明楼、顺德爷爷、马占胜、马栓等,他们都代表着一类人,也正是这些人的矛盾与冲突展现了故事的情节、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其中,人物的心理斗争写得十分精彩。如高加林在巧珍与黄亚萍之间的取舍,黄亚萍在甩克南时的犹豫,巧珍觉得自己配不上加林转而嫁给马栓……其中有些心理斗争明写,有的通过侧面描写。如:巧珍出嫁,瘦了一大圈,努力不从马上掉下来。虽未明写她的痛苦神情以及激烈的心理斗争,读者依然从文字中感同身受,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读文章,顺畅细腻,情节险象迭生又环环相扣,其中环境描写占有举重若轻的地位。开篇就有: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地上没一丝风尘;河里的青蛙纷纷跳上岸,没命的向两岸的庄稼地和公路上蹦蹿着。天闷得像一口大蒸笼,黑压压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这就为人物的出场以及矛盾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
当初,只觉这本书比较适合哥哥,用意显而易见,没想有缘再次细细品读,让我受益颇丰。“是的,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人生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这句我最喜欢的话,仅与大家共勉。
人生,在路上,虽是漫长,紧要处只有那么几步。愿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踏踏实实地行走在人生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