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参加游戏可以,这也没关系”
这样的文章一直想写,却一直迟迟未动笔。
直到参加女儿幼儿园的运动节,那一天,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游戏活动很多,因为事先知道孩子见到人特别多的时候会有些紧张,我让孩子自己选择游戏,看了一会,孩子自己选择了一个球的游戏,排队排了很久,结果孩子还是不愿意做,最后我们放弃了。
选择了第二个游戏,这个游戏是孩子踩在家长脚上就能完成的,于是我们顺利完成,也拿到了第一个奖章,盖章的老师看到我们只有一个,有些着急了,提醒我旁边教室里都是游戏场,而且不难的,而在拿了第一个奖章后孩子也有了些信心。
我们继续第三场,孩子抛球家长接,轮到我们的时候,孩子继续不愿参加,但是在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丝愿意尝试的意思,于是我没有放弃,鼓励孩子,在旁边的家长也很给力,过来帮忙引导鼓励孩子,在女儿顺利扔出第一个球以后,站在旁边的老师也说了一句,很棒,再来一个,终于,我们顺利过关。
就在这时,我们看到一位小宝贝因为不想参加而在一旁被妈妈训斥,女儿看了一下,跟我说,我不想玩了。
我也很认真告诉孩子,集齐六个章可以换一份儿童节礼物,现在我们已经有两个了,如果你坚持下去,我们可以换一份礼物,如果你不愿意,那我们就结束游戏!你来选择!
孩子想了想,决定继续,最后孩子也顺利换到一份礼物,女儿很开心!回来的路上,孩子问我说,刚才那个小宝贝不想玩游戏,他妈妈为什么要批评他呀,不参加游戏也可以,这都没有关系的!同时也告诉我,她不想玩游戏,因为担心自己做不好,对,在孩子心里,做不好是一件大事,自己会难过,会生气,所以干脆不做,这是她目前思考问题的方式。
确实,孩子不愿意参加团体活动,也是可以的。
孩子不参加往往有合理的理由,而事实上孩子有权不参加团体活动,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学习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1)有些孩子适合通过观察来学习。
所有孩子都会通过观察来学习,例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就会强调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而对于部分孩子来说,这甚至是他们获取新技能和信息的首要途径。
而有些人属于视觉型学习者,他们更愿意以旁观者的身份在场外观察,理解各种事情,并进行内化学习。(在大人中这也很常见。)
同样的,也有听觉型学习者,倾听可能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对于运动型学习者来说,可能就是在运动状态中能有更多的知识收获。
(2)有些孩子需要首先建立信任感,然后才乐意参加集体活动。
当孩子不熟悉环境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产生恐惧感,进而产生不信任感。
(3)有的孩子可能会担心或害怕相关活动或人群。
比如团体活动的现场非常嘈杂,或者一个团体活动的领导者的声音过于响亮,举止过于夸张,对他们的大脑带来过度的刺激。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能够接受的刺激和处理的信息是不同的,大脑的专注能力主要受额叶影响,幼时额叶处在发展期,并未完善,这时候,孩子对过度刺激的自然反应就是后退。
因此,在孩子拒绝参加集体活动、集体学习的时候,先不要急着把孩子拖进去,那是没有用的,要先找找是什么原因,即使是闹脾气,那也应该去改善情绪,而不是强迫。
那是不是孩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有原因,我们就选择放任自流呢?不是的。作为家长或老师,可以怎么做呢?
(1)找个适合孩子待的地方,既能让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孩子不再局促、可以冷静下来,又能不打扰其他孩子的地方。让孩子在一旁观察,而不是强迫孩子进入团体。
(2)观察孩子的表情和状态,寻找孩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原因。
(3)可以尝试提出邀请和接纳。让孩子知道他随时可以加入团体,因为他可能只是刚开始的时候不习惯。
(4)审视承认自己的感受。不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对自己的感受进行分析,不要因为孩子不参加集体活动而引起自己内心的不舒适,也要刨除因为对自己的要求而强迫孩子。
(5)陪伴孩子适应并喜爱团体活动,若是真的不喜欢,那就接受,孩子不参加团体活动也不意味着他就得不到体验、经验或知识,很多孩子在团体活动时看似不参与,但其实他们已经学会了,很多时候,静待花开,静心陪伴与引导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