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眠
关于失眠
作业:(1)学会对失眠者的心理教育及相关内容;(2)咨询师通过类比的方式力争将“每个人的最低睡眠需要不同”这一事实或理念强行植入求助者心中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其中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制定了中国成年人失眠的诊断标准:①失眠表现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②睡眠质量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③总睡眠时间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
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包括:①疲劳或全身不适;②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③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④情绪波动或易激惹;⑤日间思睡;⑥兴趣、精力减退;⑦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⑧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⑨对睡眠过度关注。
睡眠障碍:最常见的是入睡困难、辗转难眠,以致心情烦躁,更难人睡。其次是诉述多梦、易惊醒,或感到睡眠很浅,似乎整夜都未曾入睡。还有一些患者感到睡醒后疲乏不解,仍然困倦;或感到白天嗜睡,上床睡觉又觉脑子兴奋,难以成眠,表现为睡眠节律的紊乱。有的患者虽已酣然入睡,鼾声大作,但醒后坚决否认已经睡了,缺乏真实的睡眠感。这类患者为失眠而担心、苦恼,往往超过了睡眠障碍本身带来的痛苦,反映了患者对睡眠的焦虑心境。
难于入睡、诉苦多梦和睡醒后不解乏,使病人对睡眠的时间估计偏少。病人估计的睡眠时间和实际睡眠时间之差,可以叫做回顾性失眠。有些病人诉述整夜不眠,而他们的配偶却听见病人打鼾,这叫做睡眠感丧失。
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因素有:①对失眠过分担心和重视。②对做梦有误解,以为做梦等于没有睡,甚至比不睡更坏,其实,做梦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现象。③躺下入睡前思绪万千、烦躁不安,愈着急愈无法入睡,并且不良情绪使病人对卧床后入睡前这段时间估计过长。④把白天的各种不适感和不快情绪归咎于失眠。有一位病人说“我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失眠,只要把我的失眠治好了,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医生和病人谈起生活中长期存在的各种烦恼问题,病人说:“这些我现在都根本不去想它了。”显然,为失眠而烦恼实际上起了回避现实的作用,也可以说对失眠的烦恼代替了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神经衰弱的失眠,与其说是夜间睡眠太少,毋宁说是睡眠和醒觉的节律紊乱,病人白天发困或打瞌睡,夜间却兴奋不眠。开会听报告或看书时很容易打盹,干脆上床去“正式”睡觉吧.却一点睡意也没有了。有些病人白天常卧床或靠在沙发上养神,这很像有些孩子一天到晚零食不断,而三顿饭却不好好吃。
资料表明:每晚平均睡78小时的人寿命最长;成年人每晚睡眠10小时以上的人,有80%可短命。3、国外统计,睡眠时间越长,越容易得癌症。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者与睡78小时的相比,癌症死亡率男性要高出60%,女性要高出76%。人应该睡多长时间最合适由于年龄、体质诸方面的差异,人们各自的最低睡眠需要(MSR)是不同的。
认知行为治疗失眠患者常对失眠本身感到恐惧,过分关注失眠的不良后果,常在临近睡眠时感到紧张、担心睡不好,这些负性情绪使睡眠进一步恶化,失眠的加重又反过来影响患者的情绪,两者形成恶性循环。认知治疗的目的就是改变患者对失眠的认知偏差,改变患者对于睡眠问题的非理性信念和态度。认知疗法常与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联合使用,组成失眠的CBT-I。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内容:①保持合理的睡眠期望;②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失眠;③保持自然入睡,避免过度主观的入睡意图(强行要求自己入睡);④不要过分关注睡眠;⑤不要因为1晚没睡好就产生挫败感;⑥培养对失眠影响的耐受性。CBT-I通常是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的综合,同时还可以叠加松弛疗法以及辅以睡眠卫生教育。CBT-I是失眠心理行为治疗的核心(I级推荐)
中年男子“失眠”8年苦不堪言 睡眠专家称:这是“睡眠愉快感丧失”
自觉失眠但睡眠监测正常
38岁的汪先生是黄石一家国企的财务主管,一个月前,失眠近8年的他找到了张昌勇。
“脑子里也没有想什么,就是整夜整夜睡不着。”汪先生一脸痛苦地说,因为晚上睡不好,白天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儿,脾气变得暴躁,工作上也频频出错。这些年为了治失眠吃过中药,扎过针灸,还吃过安眠药,收效甚微。
张昌勇建议他在医院住一晚,做个睡眠监测。第二天一早起来,汪先生又是一脸无奈:“昨晚又彻夜未眠。”但是监测结果却显示:睡眠时间达到了8小时,睡眠结构也很完整,不仅有深睡眠、浅睡眠,还有间歇性打鼾。看到睡眠监测结果,汪先生坚持认为是监测仪器出了问题测错了。
5天后,汪先生在妻子陪同下完成第二次睡眠监测。汪先生醒来后依然表情痛苦,但这一次监测结果与第一次“一样好”。
“这就是典型的主观性失眠。自己觉得自己失眠了,但实际上睡得很香。”张昌勇借机支开妻子,与汪先生深入交谈得知,孩子出生后妻子在家全职,对汪先生的期待很高。每天妻子三句话不离升职和赚钱,让他感觉压力很大,时不时就会和妻子发生争吵,两人关系越来越紧张。
“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是导致汪先生主观性失眠的主因。”他分析,双重压力下汪先生过度焦虑,导致他丧失了睡眠的愉快感。和妻子一起接受了几次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后,汪先生的睡眠感受明显改善。
精神压力大会引起“假失眠”
“像汪先生这样假失眠的人,门诊经常碰到。”张昌勇告诉记者,在他们医院接受睡眠监测的人群中,主观性失眠约占两成左右。
在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王涛教授接诊的睡眠监测人群中,“睡眠感缺乏”的病人约占10%。他指出,这些人因为自己“失眠”的苦恼不被家人认同,脾气会变得暴躁抑郁,时间长了会引起真失眠。
“这类人其实睡眠感知出现了偏差。”张昌勇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人对水温有一定耐受力,如果是一盆开水,很多人手都伸不进去,但是糖尿病患者根本不会觉得烫,那是因为神经感觉末梢受损了。同理,睡眠感知没了,也不知道自己进入了睡眠。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觉,和心理障碍脱不了关系。”张昌勇说,门诊观察发现,“假失眠”的人有几个共同特点:工作压力大、家庭变故多、生活经历丰富、性格内向要强。在中年人中更为多见,相当一部分人有隐匿性抑郁症。由于睡眠主观感受上的偏差,只能通过多导睡眠监测来判断真假失眠。
张昌勇说,对于“假失眠”没有必要用助眠药物,关键是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确实睡着了。比如把鼾声用手机录下来,第二天放给他们听;趁他们睡着后,用口红在他脸上手上画画,趁他第二天早晨抱怨没睡好时,让他去照镜子等,这些心理暗示的小手段对纯属心因作祟的病人有效。帮他们找到“失眠”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情绪改善后很多人都会不药而愈。
整夜多梦其实是个错觉
“假失眠”的人中,经常会有人说自己整夜做梦,脑子一晚上都没停,认为自己没睡好。“这是个误解。”张昌勇说,正常的睡眠由快速动眼期及非快速动眼期组成,一晚上会交替四五次。在浅睡眠的快动眼睡眠期,人都会做梦。越接近天亮,快速动眼期时间越长,这时候人容易醒来,才会记住自己的梦。有些人被多梦困扰,其实只是这些人容易在快速动眼期中醒来,并非是没有睡好。
张昌勇透露,有人睡觉一直觉得处于迷迷糊糊的梦幻状态,这很可能是睡眠深度不够,多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睡眠节律紊乱所致。比如晚饭吃得过饱、睡觉前消夜、喝酒等,只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即可,必要时可以做做物理治疗。
不能排除的是,梦背后也可能有一些不安定因素,如心理障碍、身体疾病。“这一般都跟噩梦有关。”张昌勇曾经遇见一个患者,半夜突然梦见有人用力敲了一下头,惊醒后觉得脑袋还疼,家人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脑出血!幸亏送医及时。他提醒说,如果在梦中被什么人攻击了,或者受了很大的伤害,惊醒后患处真的感觉疼痛,那最好不要大意。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