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 对酒的几种态度

2019-09-23  本文已影响0人  泡泡的根据地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不同地区背景的人类活动,诞生了无数的文明,由作物的驯化呈现出不同的饮食习惯,由地理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信仰,由行为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语言,千姿百态,其差异之大,甚至远超人与其它物种的差异。但是有一样事物一经出现,就跨越了地区的文化,并在不同的文明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直到今天,依然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是酒。

葡萄栽培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6000至前4000年间,发源地则是黑海与里海之间的多山地区,也就是现今亚美尼亚境内。到了公元前15世纪,地中海东部与爱琴海一带的商业葡萄酒产量已具有相当规模。 进入公元以后,酿酒业也盛行于地中海地区,所以《圣经》中提到葡萄酒的次数不下165次。——《上瘾五百年》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 对酒的几种态度

我们无法真正准确地考证人类是什么时候发明了酒,但是在每一个重要文明的历史上,都有对于酒的丰富且详实的记载。伴随着历史上技术的不断进步,如蒸馏、萃取、贮存等技术的发展,酒能够更为普遍和彻底地进入到千家万户,直至今日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

酒并不是孤立地作为一件满足人日常生活需求的事物而存在的,而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情感世界中。尼采在其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以古希腊的酒神——狄奥尼索斯来比喻个体内在情绪的抒发,并揭示了人类在这样的冲动中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在接受生命的无常中获得极大快意的乐观主义态度。三国时枭雄曹操也作《短歌行》,其中所言“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便是以酒神精神理解生命的短暂、宇宙的浩瀚以及应当如何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这沧海桑田的变化。

现代心理学认为,酒精通过抑制大脑中枢神经活动,特别是作用于理性判断的神经之活动,使得一直被理性所压抑的感性在饮酒的过程中被释放,进而使得人在陶醉的过程中,实现对于自我个体的超越,尤其是在艺术创作的领域,以酒为创作之源的艺术作品对整个人类艺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在一个科学的时代,我们总习惯用更为精确和量化的语言描述一件事物,将其分门别类,并提炼出直观的标准。诚然,这极大地促进了的各类物品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但对于酒这样深刻影响人类精神世界的物品,科学标准并不足以清晰地描述,而是要从对其伴随的人类活动的研究中来提炼其本质。

辩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周礼·天宫·酒正》

从周礼的记载可以看出,同样的酒,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态度去饮,其结果自然不同。一次商务宴请和一次月下独酌,酒虽相同,感受必然各异;同学少年挥斥方遒时饮酒,对比独在异乡思念难释时饮酒,也有不同感受。由此可见,酒并不是唯一的客观实体,对其的认识,更多决定于不同的态度,其中包含了场景、角色等诸多要素。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 对酒的几种态度

我们若从酒神精神出发来看,便要找到在不同的场合下,人是如何进入到陶醉的状态之中,是什么起因,什么过程,什么时候醉以及在这一次饮酒中所获得的陶醉感受将会对每一个个体的人生留下什么?

事酒之饮

有事而饮酒,看到的是事,饮也因为事。两公司洽谈商务合作,谈到晚宴时分,便从会桌移到酒桌,宾主坐定,举杯开席。在这个酒桌上,所有人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要把合作促成,因此,一切饮酒的活动便围绕此目的展开。中国人的事酒很有特点,在酒桌上只字不提合作,但杯杯又离不了合作,酒席人员一经确定,当晚每人便知道自己要喝多少,跟谁喝,怎么喝,甚至是什么时候醉。

你是一方领导,要表现平易近人,又要自持身份,每次无需一饮而尽,但杯杯要来者不拒,每次饮下多少,便是态度,不仅要宾主尽欢,还要掌握节奏,在这样的安排下,身不能醉,但意要醉,最后事情圆满,又令各方愉悦,就是意醉,若达不到,喝多少也是无济于事。

你若是一方得力干将,在这个场合下,就要谦虚谨慎、勇于进取,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态度。对象也很明确,不是对方领导,而是合作的关键环节人物,杯杯斟满,口口饮尽。有时酒量不济,便会产生生理上的反应,这并不是醉,而是饮酒过量,失去了行动能力,但第二天醒来,发现昨夜事已达成,内心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时候才是真醉。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 对酒的几种态度

昔酒之饮

若是无事饮酒,便没有确切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获得极大的释放,喝酒直指情绪,就如古话所说,酒助人兴,因此,更容易达到醉的状态,而且也更为酣畅淋漓。

比如老友相聚。多年交情,又并无利害关系,于是畅谈人生,藉由理想主义让人短暂地告别生活的艰辛,喝下几杯酒,平时再沉默寡言的人也可以高谈阔论起来,越是聊得天马行空,就越是陶醉,这样的场合,喝酒本身就是快意的,随交流的深入而逐渐让人达到精神的愉悦,甚至挥毫泼墨,吟诗作对,载歌载舞,相反,如果诸多限制,便怎么也不能达到醉的程度。

又比如情侣约会。二人互有好感,但未曾明言,各自心里忐忑,不敢声张,又心怀憧憬,希望彼此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这时以酒为媒,喝下一杯,发现对面坐的人越看越是顺眼,一举一动都撩人心弦,再下一杯,紧张便抛之脑后,谈吐越发从容,气氛越发欢喜,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双方心灵深处都留下了最为愉快的回忆。

再比如借酒浇愁。人生遭遇别离、中伤、挫败、孤独之时,便会产生对世界的不解,于是在深夜无人之境,又或者虽喧闹但实则陌生之处,手持酒瓶,举杯痛饮。此时此刻心中之感受,无人能解,唯有明月相伴,清风作陪,怀着巨大的悲痛,反倒觉得烈酒也不如平时那样浓烈,长夜也不像平时那样漫长,第二天醒来,又生龙活虎起来,感受到时间飞逝,便不再消沉。当时未觉酒之甘甜,回味起来却是人生重要的经历。

还有酒客之饮。酒客好酒也懂酒,对酒颇有一番研究,平时也喜欢自己来上一口,并不介意场合,有同道中人自然好,无人自己也能品出乐趣。这样的人生性豁达,对人生充满乐观,于是就会自然与酒为伍,酒已经成为他们一生之挚友。对于酒客来说,酒是有生命的,他们透过酒,阅读整个世界,酒是他们的眼睛,是他们的灵魂寄放之所,也是他们人生最得意的作品。他们起初为酒客,等到灵魂交予酒后,他们就成了酒仙。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 对酒的几种态度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纵观诗仙李白一生,无数不朽名作皆与酒相关,比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一个“赊”字,而不用“借”,不用”求”,透着跳出红尘繁琐的酒仙豪气;又比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表现出对凡俗之物的轻蔑,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渴求。

清酒之饮

清酒为祭祀之酒,也是文化结构中重要的仪轨,我们把概念进一步宽泛化,会发现酒作为礼仪之载体,在今日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婚丧嫁娶,酒是不可缺少的,我们称参加结婚典礼为“喝喜酒”便是这个道理。在重要的仪式中,饮酒被传承了下来。人们在筵席上以酒告慰祖先,传达祝福,孕育希望,使每一个置身于其中的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从而备受鼓舞。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暂且告别了独立个体之间的冲突,而成为了一个欢乐的酒神群体,一同赞美生活,从而与世界达成和解。

再比如国宴。国宴的礼仪是严格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一国之底蕴,因此,对于饮酒这件事也是颇有讲究。从致祝酒辞开始,到敬酒,到载歌载舞的形式,无不体现民族独特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场合中,酒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从一开始就使信仰脱颖而出,酒在此间已经升华为一种人类宣言,因此在国宴这样的重要仪轨上陶醉的感觉,是通过对人类的反思而实现的,是凝重的,但也是无我的。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 对酒的几种态度

此外还有无数情况,在此不作枚举,但由此可见,对酒的不同态度,使酒产生了无数的形象,进而也影响了每一个人对于人生的态度,有人说“酒品及人品”,也并非没有道理。

虽然西方医学已经证明饮酒无益于身体,但依然不能阻挡人类对酒的热爱,这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究竟是那种陶醉的乐观的精神更为重要,还是个体的生理更为重要,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饮酒,才能在不同的场景中,寻找到那陶醉的感觉,同时又不至于让身体遭受不可承受的损伤?

如果让我来选择的话,恐怕我更愿意成为一个酒仙吧,借用李白的一句诗,“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希望能够始终在陶醉中保持对这个世界最大的理想,当死神来收割生命的时候,灵魂早已在酒中得到永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