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
2023-02-21

雨水那日,也是正月最后一天,礼拜日,本想着把从前的一个心愿重新拾起来,每个节气写一首十四行诗。
之前写过几个,但一直没有完成。第二天想补,也没有完成。因为事情一件接一件,不得闲,身心俱累,索性歇会吧。
今年正月顺利过完了,对于春节的氛围,也没啥记忆了,只从孩子们返程后,我们就开始了常规的生活。
就是老妈的情绪反反复复,总是想回家,告诉她等春暖花开了,就安排送她回,安慰一次,会好几天,过一段时间,就又会反复。
无论生活上照顾她再好,她都不开心,人都有点性格脾气的,我也能理解她,只能哄一天是一天了。
不是不让她回,只是她现在腿脚不方便,离不开人照顾了,回去有很多不方便。
大妹虽然在老家,但她自己还要上班,小儿子还在上小学,每天也很忙,老妈又不愿意和她们住在一起,还要坚持自己单独住,生活上有很多不便。单说买菜等日常用品,她都很难走到市场去。
她还有一个很难让人理解的想法,总想着要到外面租房子住,嫌自己家的地方不如她意。
要么是屋子太大了,要么是出行不方便,总之千方百计想去住别人家房子。
但我已明确告诉她不可以,快80岁的人了,怎么还要到外面借居,又不是自己没有房子。
老话说,七十不远游,八十不留宿,我不想让她再继续过这种漂泊的日子。
老就是小,我是真实地感觉到这句话的意思了,要把老的当小孩子一样,慢慢给她讲道理。
一开始,她总是说,你都有理,我说的都不对,现在慢慢听进去了。
我说,妈呀,你得守一个自己的老窝了,不能再到处漂了,这样我们做晚辈的,也好做人啊。
她可能是想明白了,也可能看在我一天忙碌无休的份上吧,说先不回去了,等到五一再说吧。
其实五一节转眼就到了,并不是很遥远。
但是回去了,后续生活怎么办呢?她说回去再看,走一步说一步,其实是她心里根本没有底。
和老人在一起生活,其实并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生活上的习惯,还有观念的不同,对人对事的想法和态度,都有很多不同,毕竟是二个年代的人,接受的教育不同,经历的社会生活也不同,再加上长期不生活在一起,尽管是亲生的子女,也会有各样的不融洽。
所以,我也经常想想自己年老了,该如何办,但有一点很自信,我绝不会像老妈这样没有安全感,天天把自己的养老问题让我们讨论,给她个说法。
我们这代人,不会再有像她们这样指望儿子的思想了,不抱希望,就会提早给自己安排好,也不会有失望一说。
白岩松也说过这样的话,可能我们这一代60后,是最后一代有父母观念的一代人了,我们的子女,是独生子女第一代,他们已经不可能再有能力照顾上面四个,甚至是六个、八个老的了,这是很严峻也很真实的现实,他们还要过自己的日子,也还有自己的工作和孩子。
结论:强健自己的体魄,抓好自己的钱袋子,平衡自己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事,也是实实在在地为子女着想,不添麻烦,不乱参杂意见。
接下来,工作上的事基本都适应了,不出意外,可以安稳一阵子了。得抽出时间好好把琴练起来了。
今年跟着皮特和依米老师学习社群私域新知识 ,但他们的节奏太快了,我已经跟不上了。
少慢舍理念告诉我,要把80%的精力用在20%的事情上,我在社群上用的时间多了,弹琴的时间就少了,如果一边分一半,那等于没有聚焦,到时候啥也没做好。
这样不可以。还是先放慢点,跟着学习相关知识,转变思想,做内容积累,不能强求。
无欲望,或低欲望生活,是我所喜欢和追求的。
老年大学已经开始报名,三月份就要开课了,继续跟着老师学练太极,这是一项值得终身习练的养生运动,没有理由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