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平的吗?
贫民窟容不容易走出贵族?世界杯闭幕式上的俄罗斯超模可以给出你一个答案。年龄和知识可以作为定义领袖的标准吗?33岁的C罗和31岁的梅西也可以给出一个参考答案。诸如此类,真实世界的答案与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往往会有冲突。所以,真正的问题来了。我们认识世界并且改造世界,结果真的是客观世界被改造了吗?其实不是。我们一真做得都是容入客观世界的事,通过与客观世界之间建立怡当的连接,解决与之的分岐,实现共存并最终改变了自己。
已有的认知可能是错的
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脑子里的主观世界就已经建成了,什么道理都懂。但同时,你从主观理解到客观的过程中,也一定注意到:主观认知和客观世界之间是有一条深沟的,主观世界里有一大堆绝对的原则,客观世界里则只有刚刚好的行动。那余生的任务是啥?就是不断地对付那些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一致的情况,不断去寻找那个刚刚好的平衡点。
经常跑步或首次以时速12公里/小时开始长跑,跑到400米时就会有这么几个感受:呼吸困难,双腿无力,腹部疼痛等。再经历一个400米后,笃定认为自已不可能完成哪怕1000米的距离。但如果,你了解到了长跑的魅力,比如阿甘通过长跑赢得美丽人生,或者你身边提供给你这样的社交环境,你不得不容入其中,你就需要第二次接触甚至从事这项运动了。
主观上尤其你首次尝试后,就会有这样的认知:我没有跑步的基因,我的身体承受不了,我跑不下来。客观世界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客观环境反馈给你的前2个现象的确直接,但那也并不是事情本来的样子,而第三个反馈则是大脑利用经验彻彻底底做出的错误推断。事实上,你只需要调节呼吸,迈开双脚,氧气不够用的现象就能缓解,葡萄糖也会为双腿持续供应能量。这个时候,大脑就会调整已有的认知经验,马上会给出一个“你一定能跑下来”这样的反馈。最终,通过不断实践,认知反复的确认,在长跑这件事上,你的主观世界会和客观世界达成一个平衡,你最终会形成一个新的认知:保持一个平均速度,你会跑多远的距离。
从事过股票投资人都知道,开始进场甚至十几年的老股民还是成了市场里的“韭菜”,你的判断往往与市场走向相悖。涨跌过去的第二天,你会找到数十条原因来解释涨跌现象,但是拿着这些“必然原则”去实践第三天的股市,还是被市场无情的收割。为什么你的认知总是会和真实市场相左?因为真实的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影响市场变动的因子很多,你想与之搭建正确的“桥梁”,就需要不断尝试。这就好比宇宙飞船和空间站的对接,模拟试验可能试错过千次,但最终还是找到动态的平衡,而找到这个平衡点的唯一办法就是实践,不断地实践。
真实的世界要从多个角度理解
辨论能够打动大众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多角度阐述一个议题。
记得奇葩大会其中一个辨题是,“当一对爱人在同时面对灾难时,一方逃跑应不应该被原谅”。正辨双方各自有6个人参与辨论,至少提供了10个方面分析问题,给出了看法。
有人提出,本能反应不应该被批判;也有人提出,真爱就应该被原谅;还有人提出应该给原谅设置一条线,越过这条线就不应该被原谅;当然也有从灾难的性质来分析,灾难多数是海啸、地震这样的“大事”,也有如抑郁症这样的具体情境等等。不同的角度,就会带来不同的认识,更会产生不同的共鸣。
奇葩大会当然要分出输赢,但之所以“好看”,更在于它给观众传达出一个新的理念,那就是使自己“弄懂问题”。通过多个角度的思考,使自己明白:遇到决择,不是非左即右这样简单的选择。还要知道如何找到天性和人性的平衡点,你要知道你自己在乎的究竟是什么,而不仅仅是单方面道德的约束。如果,你的天性需要你多付出,你就应该挺身而出,为他遮风挡雨;如果他不够激发你的天性,你遵从了人性或本能,那也无可厚非,你的一生就是这样不断适应变化,冥冥之中自会得出对你行为的公正评价。
同样的思路再来理解大脑的进化。上一篇我还在为学到这样的知识而欣喜:认为人类是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被动的强迫身体中营养优先供应大脑,才有了从600克向1400克的进化结果。今天,我又看到了新的信息。在演进的过程中,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早期人类发现了火,并且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开始用火来煮或者烤食物。在此之前,人类祖先和其他动物一样,大部分的身体能量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的新陈代谢。火的发现和使用相当于给人类祖先外挂了一个胃,人类祖先的消化系统负荷大幅度降低,消化系统也开始缩小,更多的能量用于大脑的生长,大脑不断变大。
事实上,条条大路通罗马,要看你选择哪一条走下去。
做出正确选择还要破除中心意识
昆德拉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中写道:“一个人简直是牛身上的寄生虫,如同绦虫寄生在人身上:我们吸血鬼一样吸吮着牛乳。非人类的生物可能在他们的动物学书本里这样来界定人的:‘人,牛的寄生物。’”
人类和自己发现或者发明的事物之间,一直在驯化与反向驯化之间往复着。以小麦为例,一种原本生长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的不知名的野草,因为一位人类伟大女性的无意发现——采集过程中,掉落在地上的颗粒在第二年居然又长出了新的麦苗——此后,她将新采集的麦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食用,一部分当做种子。
一株麦穗大约有80粒麦子,从这位人类母亲意识到麦子可以通过种植而在第二年收获的那一刻起,麦子便开始了它以80的N次方级的增长,很快小麦便传遍了地球各大陆。表面上看,小麦是为人类服务,为人类提供较为稳定的能量,可以让人类定居、生养更多的孩子……如果站在小麦的角度看,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人类其实在为小麦服务。
小麦不喜欢石头,也不喜欢和别的植物分享空间、水、养分等,人类便不得不忍受腰酸背痛把地里的石头捡干净,平整好土地,在烈日炎炎下除草、驱虫。为了给小麦提供水,人类从远处的河流引水,发明各种灌溉技术,费力挑送粪便等养料到地里,以滋养小麦生长……
你看,只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我们便能看到,生物之间是一个双向塑造的过程。自我意识也是双刃剑,一方面它使你辨识了“我和其他的不同”,另一方面,它又使你不断强化自我,以我为中心,放不下自我,最后可能因太“自我”而违备了初心。
其实,这个世界本就是一张网,你只是网中的一个结,这个结到底有多重要,要看这个网是处于二维、三维,还是多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