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整理

2017-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圆零

最近看到几篇我特别喜欢的文章,就想摘录其中有共鸣的句子,也方便未来自己回顾查找……


第一篇:

灵修:另一个向度的人|《野兽爱智慧》

我们秉承“依法不依人”的宗旨,真正危险的不是坐在法座上的那一位,而是那些将他放在那里的那些人。( The real danger is not to the person who sits upon the throne, but to the people who put you there. )

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即使从事利他的工作,骨子里也可能只是把权力欲或其他的欲望包装成神圣济世的外貌,这样的人只可能剥削他人而不可能带来任何提升。

你就是这个世界,个人的解脱之道即是利他的菩萨道;自、他根本是不二的。

人们合眼向内,寻找灵性栖居之所,稍有差池就可能撞上幻灭与疯狂。

“我们的上一代人生存环境是很恶劣的,在物质上和身体上安顿好就行了,能活下来已经很不错了。但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满足于在身体层面被满足了。”

不过,举办了读书会多年的陈寿文,常常目睹中国的灵修“怪现状”:有些人善于表达,讲宽恕讲仁爱头头是道,但又常常言行不一,稍微遇到质疑,就急于反唇相讥;很多人说爱,但他只能爱远方的人,爱猫猫狗狗,却没办法爱身边的人;有人渴望剃度出家,但在寺庙一段时日后,发现“道场”与“市场”别无二致,再度陷入幻灭……

在正念创始人卡巴金的心目中,“‘灵性’一词实际上所制造的问题比它能解决的还多”。心理学家胡慎之更曾向媒体表示,“经常接到灵修出了问题然后找我们来求助的,甚至精神病医院也有很多。有些门不是可以随便打开的,就像一个魔盒,不是你能控制的。”

“东方没有整体经过理性启蒙,人们在还缺少理性精神的时候就开始追求灵性了。所以非理性和灵性会混淆,”而这片启蒙前的前现代状态的土壤,很容易极度饥渴又极度狂热地陷入信仰冲动,变成野心家和精神狂人的乐土,陈寿文说,“神圣和疯狂,一墙之隔。”

“真正的灵修反而是不理想主义的,它如其所是,它看一切都是本来的样子,修平常心,理解并接纳身边的一切”。

“世俗成功学的办法告诉我们,要朝外界努力、努力、努力。灵修改变了目标模式,先要清楚我是谁,我是什么人,我能做什么,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再自然地按照灵魂的推动力行动,不是一味地往外抓取。”


第二篇:

胡因梦|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究竟,代表的是终极。究竟涅槃,这四个字一出来,各位就会投射到未来---有一个终点,有一个终极的目标可以去追求。然后我们立即有一个反应就是“现在我们不在那里”,我们现在是在一个过程中,我们很想一步步的转化、蜕变、成长......到有一天到了那个终点。

所有的大彻大悟的智者们都告诉我们,它就在当下,从来没离开过。为什么我们接触不到?因为我们始终活在颠倒梦想里,没有梦想就没有颠倒。我们在座的很多朋友刚才在讲,一直在追求梦想,一直在追逐一个心理设定的理想、标准,或者一个成就,一种东西。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每一个起心动念里面,都有一个追求的成分?这个追求,可以在物质的层次、精神的层次、情感的层次。

这就是人生在世的运作模式。因为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社会、所有一切模塑我们的人都在灌输一个概念就是---你要变得更好。所以我们怎么可能没有理想,没有梦想?

对抗、追求、脱离现状是人的本能——反而在现实世界里被称为“积极”,“积极”的人永远要改变,永远要对抗,永远要革命,永远想要变得更好。这是文明的推动力量,也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人类的共业塑造出来的集体意识的本质。这个本质在外界的现象界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没有这样内在的驱力,这个世界是停滞不动的,文明就不可能有进化。但是当这个驱力内化在我们的心里,变成心理的惯性模式的时候,我们的烦恼就起来了。所以佛家称这种理想追求的倾向就是内在的二元对立的源头。

原来一切本身具足、圆满无缺,人其实是不需要追求的,我们长期以来受到的这样一个惯性的训练,让我们不断的处在二元对立冲突矛盾里面,让我们的内在始终无法和自己和解,达到二元对立的统一,进入到一个解脱、合一、没有烦恼的境界。

我们始终觉得外在的人事物是需要改造的,而不知道问题不是在外在变成一个多么理想的状态,重点是我们要有正确的反应

我们必须要学习佛陀,要进入到如如不动。我们的内在时时在波动,这些反应的模式,佛家总结为几个字---贪、嗔、痴、慢、疑,这就是烦恼的本质

一个好的老师绝对不会设一个陷阱让你进入,而是会告诉你:根本没有方法,只有觉。

觉察到现在处在贪嗔痴慢疑的波动的反应中,没有如如不动,在一个错误的反应模式里,在我们的惯性模式里——觉察到,你就能把这个惯性模式放下;觉察不到,就会被惯性模式牵着鼻子走。

颠倒梦想,如果把梦想拿掉,开始真真正正如实的觉察,我们就开始变成佛家所说的“实修”的人。实修的功夫就是:只有觉,没有方法。

领悟、认识、理解就是修行。领悟当下的起心动念的真相,就是在修行。

“观自在”倒过来是“自在观”,自在观就是对自己当下的每一个观察要从自在起步,自在就是没有结论,没有既定的概念,没有任何的成见,是从一个自由的状态观察自己。这是克氏讲的,这个要求其实是很高的,我们大部分的人在观察自己的时候是不自在的,有批判、否定、合理化、分析、逃避......

“五蕴”指的什么?色、受、想、行、识。色:现象世界,外面的情境。受:觉知。我们的主体永远都在接受外境/內境,产生二元对立。想:想法。行:意识活动。识:整个复杂意识。有没有可能,和一个客体接触的时候,没有五蕴的活动?也就是佛的境界。

势必洞见已经成熟到只需一眼就把客体看明白了,不需要有五蕴的活动就完全明白了,这是一个完全成熟的灵魂,充满智慧、洞见。

讲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是深刻、浩大、精微的一个蜕变的过程。我们要从粗钝、不知不觉,永远活在一个惯性模式里,慢慢的精微化,能感知,深刻化,不是只活在表面,全面化,完整化,从身心解离到身心结合,甚至最后进入到细微的光的层次,这样的深化永远是向内的。远离颠倒梦想就是这样的过程。

只要有幻觉、梦想,能量就一定是紧缩的,因为你一定有一个完美的标准,就一定会有自我苛求,就不可能坦然。所以时时刻刻要意识到,我又在完美主义,又在苛求自己了,又在想要达到一个目的,时时刻刻看到,时时刻刻放松,这样才能保持经络的通畅,这样就时时刻刻靠自己进入到养生的模式里,身心灵的统合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东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