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真的会影响你的三观么?
正在为今天写点什么而烦恼,翻看知乎时看到这个问题,于是忍不住的要叨叨好多句。
1.三观的形成源自你的经历
一个人是否成熟、三观是否正常和他的年龄关系不大,有的人年少有为、也有人老不成事。三观的发展就像今天的生活一样是多元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更不是到了某个年纪自然而然就懂的。三观是你触碰生活或被命运触碰的结果,需要你拥在足够的经历中去感知它、理解它,结合自身而形成的特定的产物,它是洗尽铅华后的精神总结,非磨砺不足以得真知。
2.人总有经历不到的事,需要阅读去弥补。
由于每个人先天条件的不同,经历的人生也完全不一样。例如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被带进大山里采山货了,所以我进山基本不会迷失方向,且走山路比较快,这一点是很多城市里成长的孩子无法经历的,自然我对自然的认识和他们会有差别。
《岛上书店》最经典的一句话是: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那些经历不到的事情,书籍就是你最好且廉价的补充方式。
3.小说与你的生活更贴近
小说都是假的,即使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也是经过了作家的修辞与辞藻的粉饰。但不得不承认小说因其特性更与我们的生活贴近(修仙武侠的自动让路),也更具有可读性。同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散文《当代小说》中阐明了这样的观点:小说将会是社会的调停者,将会成为理解的桥梁,自省的工具,伦理道德的展现,生活方式的交流,风俗的宝库,并将对法律制度、社会教条和一些思想做出批判。上述小说的种种作用都可以对人产生启迪的作用。
4.《基督山伯爵》与《奇迹男孩》
小说有很多,从中可以获取的观点各不相同,因此近现代小说各找了一本。一本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另一本是今年上映的暖心电影《奇迹男孩》的原著《奇迹》,在这两本书里各摘录一句经典举例。
《基督山伯爵》的结尾有局关于幸福的定义:这世界没有幸福与不幸,只有一种状态与另一种状态的比较。当你乍一听这句话时,很多人实惠排斥的,这就是一条大道理。可当你真的读完《基督山伯爵》时你会理解爱德蒙为什么说了这句话,还有他为什么放弃了财产,其中所表达的我认为是“财富是为理想服务的,而财富本身并不能成为最崇高的理想”。
《奇迹》中老师这样告诉学生:当正确与善良之间做选择时,请选择善良。这句话也是整本书的核心所在。同样不读书或不看这部电影是无法体会这句话深层的意义。
最后想说,我们在每本书里都可以发现一个未曾谋面的自己,或是悲伤,或是欣喜。所以,如果觉得孤独就去读小说,那是一个你触手可得的世界,也是一个让你成长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