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课 20 《写作技巧:消灭文章的沉闷感》
文案课 20 《写作技巧:消灭文章的沉闷感》
我们在写新媒体推文时,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文章的叙事部分总是感觉很沉闷,不够生动,可读性不强。
对于这个问题,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海外版原副总编刘国昌,最近分享了一个写作技巧,刚好就可以帮助消除文章的沉闷感,让文章变得生动具体,提升阅读体验。
他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
【例1】
写房子的窄小:
原稿:走进他的房子觉得很憋屈,房间很小,桌子上摆满了资料……
改稿:他的房子不大,从厨房到卧室3步,从卧室到卫生间也是3步……
批注:“房间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应写具体。改稿写的“3步”就具体多了,给人以具象。
【例2】
写人的精神状态:
原稿:走进一贫困户家里,说起脱贫,主人笑呵呵地说,有困难我们克服,一点不为难……
改稿:这里的贫困户没因困难而畏缩,精神状态不错。走进一贫困户家里,但见家里养了鸡鸭,小院里还种了菜,满地却不见一丁点杂物……
批注:通过写家里的情景,来反映贫困户的精神风貌,比起一般的表态,具体生动,可信度很高。
【例3】
写科学家的科研情况:
原稿:“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在艰难岁月里依然顽强地从事科研工作……
改稿:当时在李庄的同济大学条件很苦,点油菜灯,缺少仪器。童第周只能利用下雪天的光线或太阳光在显微镜下做点实验……
批注:改稿把当年童第周从事科研的艰难情况写出来了,让人感动。而原稿所写却达不到这个效果。
通过以上的实例可以看出,“笼统写”与“具体写”的差别很大。“笼统写”给人不真切的感觉,而“具体写”则给人以可触摸之感,因而更能吸引眼球、打动人心。
从这三个例子的对比,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几个“如何把文章写得更生动”的要点:
01
-
从主观感受,到客观事实
【例1】中的“很憋屈”、“很小”这些都是作者主观感受,具体多小多憋屈?我们也不在现场,很难通过这些主观感受准确了解。
想让人见你所见,就要从客观视角具体呈现,比如“3步”,这种精准表述每个人都能清晰理解,自然也就更容易被带入到文章,使文章更有可读性。
比如写“餐厅的服务很到位”这就是主观感受,客观事实应该写:海底捞给我打包了一整个西瓜带回家。
再举几个文案类的例子:
比如写矿泉水的生态天然,你讲“天然冰泉 入口甘甜”,这就很主观,你写“我从6000米的雪山坠入你口” 6000米、雪山,都是具体的客观事实,就更有说服力。
再比如那个我们举过无数遍的例子,你说我手机夜拍能力很强,这很主观,但如果写客观事实“可以拍星星的手机”,就明显更能打动人。
02
-
从直给结论,到细节展现
【例2】的原稿,写贫困户的积极向上,给人的感觉很假,是因为他只给出了结论,而没有给到事实支撑,“有困难我们克服,一点不为难”,给人感觉这话就像是被逼着说出口的。
改稿则是给出事实细节,虽然贫困,但家里养了鸡、院里种了菜、地面干干净净,具体展现出一种贫困户“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再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写酒很烈,“酒很烈”是结论,如何用细节展现,网易云音乐有一条热评是这么写的:
我们围着炭火,席地而坐。一瓶烧刀子,一人一口,再把所有的酒从眼中逼出来。醉倒,埋在秸秆堆里。天露白,各走各路,不说一句。
“一人一口”,“酒从眼中逼出来”,“醉倒”,“埋在秸秆堆里”,一人一口,泪流满面,然后直接醉倒在草垛里睡去……这酒有多烈就不用多说了吧。
再来看一个揽胜广告为云南零食“猫哆哩”写的一段长文案(下图1):
描写“天很热”,一个字没提“热”,看完后顿时感觉嘴里很干,快要热死了。
阳光暴晒,一点风都没有。
身上已经不流汗了,是一层油。
嘴里千千的,一点味道也没有。
这地表环境极不适合人类停留。
地下通道环境更好。当然,这是人类的常识。
因此,地下通道里已经躲满了小摊贩。
还是容不下我们。他说:跟我来,看我的。
就带着我们走下了地下道的楼梯。
他清了清喉咙,突然大喊
城管!城管”
(广告诉求是“嘴闲着 特危险”,产品定位是“堵嘴食品”,因为酸酸甜甜特别好吃。大概意思就是嘴闲着很危险,没事就多吃零食,比如猫哆哩吃起来就停不下来,保证堵住你嘴不乱讲话闯祸。)
03
-
从形容词,到精准表达
【例3】描写童第周的科研工作,用到了两个形容词——“艰难”和“顽强”,到底有多艰难,多顽强?不知道,总之很艰难、很顽强就对了。
改稿则是先用形容词概括点到为止,然后让更精准的名词、动词上场,再借助场景描述,“点油菜灯”、“利用下雪天的光线或太阳光在显微镜下做实验”,真真切切还原出了一种艰难的环境以及童第周顽强的科研精神。
类似的例子,比如之前举过小说《司藤》的例子,写女主“体面坚强”,不能直接说她很体面、很坚强,而是要写:
穿最破烂的衣服,也不忘仪态端方,即便被打落谷底,也会对着镜子,细细描眉。
写卤鸡爪炖的很烂,说鸡爪很酥烂,不如写:放嘴里一抿就化了。
写香味清新,与其说“清新舒适自然”,不如说:下过小雨后,青草地里的味道。
描写夕阳西下,我们经常用“红彤彤”“绚丽”这种形容词,作家阿城是这么写的:
太阳垂在两山之间(太阳落山了),江面上金子一样滚动,岸边石头也热铁般红起来(落日余晖的颜色)。鸟儿在水面上掠来掠去,叫声传得很远(凉爽了鸟出来捉虫子了)。对岸有人在拖长声音吼山歌,却不见影子,只觉声音慢慢小了(人们收工了)。
▼
至于如何才能写出更具体生动的文章,刘国昌还给到了两个建议:
一是要实地考察、切身体验。
只有细致的观察过和体验过,才能发现那些影像和文字材料未能呈现的微小场景和事态,有经验的记者会在现场把自己的全部感官都调动起来————味觉、视觉、听觉、触觉,或者是超出了上述感觉之外的其他神奇感觉,都充分调动起来。仔细看,用心听,把一些细微处都记录在心。如此才能有使人有身临现场、目睹其情之感。
二是要避免陈述,善于刻画。
“陈述”的口吻,平缓无刺激感,而“刻意”则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举了一个例子:
收到村道德评议会送来的扣分告知书,55岁的刘兴从椅子上弹起来,骑上摩托车直奔村委会。
(《人民日报》2021年01月02日第04版)
“弹起来”、“直奔”,通过这几个动词,这个画面感就刻画出来了。
▼
在如今这个时代,人们的可选项有太多,动动手指就能关闭你的文章,打开推荐算法给到的无数备选,因此笼统沉闷的文字常常是无人问津的。从今天起,放下自己的感受和结论,用事实和细节引导读者走进文章,去自己产生感受,自己得出结论,才能带来更加沉浸美好的阅读体验。
根据以上内容,总结要点如下:
一、核心问题
新媒体推文中叙事部分常感沉闷、不够生动,可读性不强。
二、解决方法
通过具体写作技巧消除沉闷感,使文章生动具体,提升阅读体验。
三、具体写作技巧与实例
从主观感受到客观事实
实例:原稿“很憋屈”、“很小”改为“从厨房到卧室3步”。
应用:用具体数据、事实替代主观感受,增强可读性。
从直给结论到细节展现
实例:原稿“有困难我们克服”改为描述家里养鸡种菜的具体情景。
应用:通过具体细节展现情况,避免仅给出结论,使内容更具说服力。
从形容词到精准表达
实例:原稿“艰难”和“顽强”改为“点油菜灯”、“利用下雪天的光线”。
应用:使用名词、动词和场景描述替代笼统的形容词,使表达更具体。
四、进一步建议
实地考察与切身体验
调动全部感官进行观察和体验,记录微小场景和事态,增强现场感。
避免陈述,善于刻画
使用动词和具体动作刻画画面,避免平缓无刺激的陈述方式。
五、总结
笼统沉闷的文字无人问津,需用事实和细节引导读者,带来沉浸美好的阅读体验。
放下个人感受和结论,让读者自己产生感受、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