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过错的标尺

2019-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007羊

一天的部门例会上,因为一项季度目标没有完成,所以我的嗓门有点大:“之前不是拍着胸脯说目标能达成么?问过你几次都说没问题,为什么最后还是没达标?”

同事小李说:这个系统不是上线了么?

我开始生气了:目标完成是要求系统自动发出邮件指令,并不是系统有结果还要人为再将结果发出来。

小李说:不对呀,目标是说系统完成结果运算功能实现,没有说要系统自动发出指令呢。

我:我不是说得很清楚么?

小李:没有呀,我听到的就是这个!

我坐在那里,全身因为生气而颤抖着。

问题就来了:明明自己认为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但为什么小李说没有说清楚呢。我是怎么表达的呢,他又是怎么理解的呢?在这件事情上到底是谁错了?

如果换作以前,我肯定是第一时间翻出证据再去找小李对质,非分清个对错出来才罢休。

直到看到刘润老师的一篇文章《你被误解了,谁的错?除了生闷气,你该有把标尺》中提到:谁的损失最大就是谁的错。有了谁损失最大就是谁的错这把标尺,你不用纠结被误解,许多事情讲变得简单,对自己损失大的事情主动承担责任,事情也会更有掌控感。

文章用小米和奶奶的故事来说明,小米与奶奶在传递玩具的时候,不小心玩具摔碎了,小米很生气,奶奶主动道歉而且安慰小米是她的错。但爸爸认为这个事故中是小米的错。玩具摔碎了,损失最大的是小米,因为再怎么生气,玩具也不会复原。如果能意识到这个事情是自己的错,下次就会注意而且加倍爱惜自己的玩具,避免让玩具再摔碎了。

所以结论就是,谁的损失最大就是谁的错。一件事情发生,你的损失最大就是你的错。把错误看作惩罚,你才会想办法去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

倒回开头的案例,情况非常清楚,部门的季度目标没有完成,在我的季度考核中肯定记录了这项不达标,影响我的总绩效考核分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最终我的损失最大,究其根本是我的错。

明知道是自己的绩效考核目标而且日常跟进时,先不管有没有说清楚,但在项目进行中,我也只是用口头去沟通和询问进度,直到最后一刻的结果出来不符合目标才知道没完成。小李只是项目的执行者,他只负责执行,项目迟缓并不影响他的手头正常工作,于他来说,这只是时间推迟而已。

刘润老师说“建立了谁的损失最大就是谁的错这个逻辑,就相当于多了一把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尺,许多曾经困惑你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

通过这个标准来判断对错与责任,对于自己来说,深层次的认识到自己目标沟通和目标跟进时的不足,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比如目标沟通时,学习日本企业交代工作任务五遍的方式:

第1遍,交代清楚事项;

第2遍,要求对方复述;

第3遍,和对方探讨此事项的目的;

第4遍,做应急预案;

第5遍,要求对方提出个人见解。

经过这样的复杂流程,可以沟通中确保对方充分理解和清晰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和方法,减少后续产生失误的可能和防止出错的机会。

否则事已至此责怪别人于事无补,无法改变目标延误的事实结果,也容易日后双方合作中产生间隙,否则未来损失会更大。

所以第二周的部门例会上,我主动承认自已对目标交代不清与后续跟进的疏忽,小李也表示日后会主动询问目标细节,然后大家又延续以往的一团和气的合作精神。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

比如晚上小朋友写作业拖延的案例,父母一肚子气还会呵斥小朋友,导致大家都伤心,而第二天又延续昨日的不开心。与其这样不如由小朋友自己去承担作业未完成的后果,让他知道没及时完成作业产生的损失其实是自己,未来他才会主动承担责任,对作业及时完成的这件事情采取主动的行为,充分体现掌控感。

比如繁忙的交通路上,你被人“别”了一下车,你如果怒路症爆发,和别人争执或造成其他严重的伤害,这便是你的错,你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因为你完全可以不在意这个小事情,由得别人去加塞儿或者超车。

............

加以类推,这个判断标尺还可以运用到工作中,比如一张订单因为其他部门的问题被停滞不前,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造成订单延误。但部门同事又羞于去几番追着别人办事,认为订单延误不是他的错,他已经发邮件跟进,所以就算真得延误也可以解释为其他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

但对于客户来说,你就是公司的窗口,订单的延误就是工厂问题,罚款的后果将是影响到公司的未来发展,所以基于这个损失的严重性,作为接单部门则应该主动站出来督促其他部门的配合,使得订单可以满足交期,得到共赢。

如文章中所说“判断谁的对错并不是让我们站在道德制高点,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好”,主动承担责任,掌控好每件事情,游刃有余,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