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到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高中时, 酷爱读书, 搜集各种名著看, 无心学习, 只想看书.
我的方法很简单, 高中时, 有介绍语文各个知识的一本厚厚的书籍, 后面有世界名著和中国名著的大体介绍, 我就按照书单, 寻找相关书籍, 一本一本的看. 看了多少我也记不清了, 反正成绩一落千丈, 满脑子都是对未知事情的探索, 我想知道未来是怎样的, 我想知道自己将来是怎样的, 我想知道为什么世界这样运行, 我想知道别人的生活, 那时的我是如此纯粹, 那种生活, 那种激情, 以后再也没有从来, 如果可以成为青春的东西, 高中可以称得上.
记得我高中准备退学时, 同学解, 在操场上和我告别, 和我说, 苟富贵, 莫相忘. 当然, 退学是一场闹剧, 只是一个错误的时间发生了一件错误的事情. 多年之后, 妈妈向我说起高中时的荒唐时, 我知道我已经离那时的我越离越远了, 但我没有后悔那时候所做的事情, 疯狂的看书以及思考, 塑造了我的人生观, 改变了我的轨迹, 如果现在的我有那么一丝值的骄傲的地方, 可以说是高中时代种下的种子.
记得当时高一时候, 同学拿了一本<平凡的世界>, 那时的高中很少有人有手机, 网吧也刚开始流行, 在一个平凡的小县城中, 四周平静. 我看了平凡的世界, 看到孙少平的贫穷以及用功, 看到他的奋斗以及心理活动, 对于外界, 对于以后的生活我有了初步规划, 通过孙少平我看了<牛虻>, 也看了很多他看过的书, 我在县城的图书馆办了一张图书证, 在每周五的下午, 30分钟的吃饭时间, 借同学吕的自行车, 骑车去还书以及借书, 星期天如果没有回家, 我就去图书馆, 将自己想看的书放在一起, 供以后迅速的查看. 那种对书籍的渴望, 如此的热烈, 至今仍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单存的小说不能满足我, 我开始看哲学类的书, 比如尼采的书, 我看的有<偶像的黄昏>, 是周国平翻译的, 印象最深的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书中关于人的境界的描述, 首先应该是骆驼, 要负重, 要积累, 第二阶段是狮子, 对一切重新评判, 进行选择和淘汰, 第三阶段是婴儿, 颇有点老子所说的"复归于婴孩"的状态. 对于哲学的憧憬, 看了黑格尔的<小逻辑>, 但是没有看太懂.
后来开始看周国平的散文, 还有他的小说以及自传, 后来经过他书中的推荐, 看了米拉昆德拉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其它书籍看过一遍就丢弃了, 但是这本书我看了又看, 那种玩世不恭的调调, 以及各种哲理的话语, 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生活, 是选择重还是选择轻呢? 如果生活就是追求轻, 那么轻的不能再轻, 飘了起来, 是不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关于哲学的书籍, 感觉比较好的是<苏菲的世界>, 里面将西方各种哲学流派介绍的很清楚, 也非常有意思.
周国平所说, 一个人喜欢的作者, 就代表他的个人气质或者他想要的朋友类型, 后来我看到了卡夫卡的书籍, 看了他的<城堡>, 感觉作者非常有才, 但是读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 后来, 因为需要读<麦田的守望者>, 买了几本书的组合, 最后一部分是<挪威的森林>, 这本书打开了我的一个新世界, 开篇写道作者39岁了, 在德国汉堡机场...
高二时, 开始看诗歌, 古典诗词, 现代诗词, 记得我买了一本<海子的诗>, 为了不让老师发现我看课外书, 我将诗集抄了两本, 每天早上就读各种诗歌, 海子的短诗就像他所言, 有一种刀劈斧砍的精悍和韵味.
高三时, 开始和同桌研习<道德经>和<庄子>, 里面的很多篇都熟读和背诵, 后来就决心要考大学, 就不再读书, 要好好学习了.
高中时, 脑子一直是被各种思想绕着跑, 真的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高中时拉同学出去, 就是不停的说我的读书感受, 那种发现了宝藏的感觉, 真是妙不可言.
最奇怪的事情是, 我这种简单粗暴的看名著方法, 最后反而看出了一些门道, 而同班同学那时疯狂看的是网游小说, 后来我也看所谓的网游小说, 但是远远没有那种感觉.
读书, 叔本华说, 不能太相信书, 不能做作者思想的跑马场, 但我却认为, 要想读出一点门道, 还非要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但要像王国维所说, 要入乎其内, 又要出乎其外.
这是我的读书感受. 生活繁忙, 有时静静的写点东西, 反而能进入平静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