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我的二本学生》

2022-04-03  本文已影响0人  枫林悦读_Diana

在拿到《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的时候,好奇中带有一丝不解,为什么要强调 “二本学生”这个群体?

但很快,仅仅翻开序言部分,就被深深吸引,明白“二本”一词并没有任何恶意,也被书中略带沉重的事实触动。

这本书很多地方都感同身受,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都是值得读的一本书。特别是能引起 90 后的共鸣,摘录书中几个片段:

“进到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还来不及排解中学时代内心的淤积,就被告知就业的压力、买房的压力、竞争的压力。从记事起,无形的、细密的重荷就负载在他们身上,早已将他们裁剪得规规整整,难以在生活中找到泄漏狡黠的契机。”

“我在具体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学生内心的疲惫和大学时代的严苛压力,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底色。”

没有太多野心,也从未将自己归入精英的行列,他们安于普通的命运,也接纳普通的工作,内心所持有的念想,无非是来自父母期待的一份过得去的工作。毕业以后,他们大多留在国内、基层的一些普通单位,毫无意外地从事一些平常的工作。”

黄灯老师在的书中从班主任的视角,记述了2006至2015级学生在校心理动向和毕业人生轨迹。

他们,如一个个固定的锚点,成为我对国情,最方便的观测。他们,以一个个真实的生命,成为我对时代,最真切的感知。

她在序言中说到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教学札记”。但作为一名读者,我觉得这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追随一代群体的成长,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很客观,很真实,饱含对教学、对社会的思考,充满温度。

黄灯老师为了教好文学这门课程,打破四平八稳的教学流程,通过“导师制”、讲授讨论结合等方式,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批判思维训练和思考能力培养的机会。

“老师如果不能意识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是相比眼花缭乱的技能传递更为核心的问题,那么,所有的孩子,经过课堂表演性质的知识大雨,就像被一瓢水淋过,貌似酣畅淋漓,但各个知识点,顺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就会滑溜溜地消失。”

“以我多年的观察,我发现所谓的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学生最大的差别,并非来自智商,而主要来自他们是否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术思维的训练。”

为了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为了激发学生对时代的感知和对自身的认识,黄灯会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精心设置课题,会带领学生一起走村庄堂屋,也会很细致保存学生们诸如《风》《父爱》这样的课堂作业。

“她的课堂作业,始终放在我最重要、最珍贵的角落。抽屉里留下的拙朴文字,显示她曾和我共处一个课堂,曾在教室的欢笑中闻过玉兰花香。”

机缘巧合,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 Justin 转发了一篇文章 《二本院校学生的命运,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

黄灯在腾讯的这篇演讲中再次提到了《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也毫不避讳的讲到自己也曾有过偏见:

“在走上讲台前,我一直以为广东的孩子,大都衣食无忧,直到2006年5月23日的一次公共课,这个印象才得以改变。”

“在走上讲台前,我还一直以为,我的学生之所以只能考上一所二本大学,一定是因为不够勤奋。”

直到黄灯开始任教,和不同学生开打交道,触摸到她们背后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样的偏见也随之瓦解。

分享这本书几个比较戳我的片段和故事:

01

“作为班主任,平心而论,胜轩在各方面都是一个好学生,他勤勉、踏实、热爱学习,做事很有规划和条理,为人也谦和、善良、从无半点抱怨和偏激。如果非要挑他的缺陷,那就是在投机的年代,他身上缺少一股赌劲,缺少职业规划师提到的风险承担能力,在一闪而过的机遇中,他的谨慎和犹疑,没有帮他避免风险,却让他失去了在自小长大的城市立足的资本。没有人追问他的谨慎和犹豫来自哪里,也没有人意识到,他的父辈在承受下岗的命运和改革阵痛的代价后,家庭的瘀伤一直延伸到了这个瘦弱男孩的身上。

02

“尽管对他们而言,“读书改变命运”的成色,在教育市场化的语境下,早已褪色了很多,但在和更多的学生具体交流后,我还是能感受到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重要意义。他们从最底层的社会挣扎出来,在转型期的驳杂中,经历的心灵磨难、挣扎,并不比父辈少半点。他们也许错过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但他们避免了,若不读书,就会滑入更为糟糕境地的可能。

03

“如果说,更多来自农村的孩子,大学毕业以后面临的现实,还停留在解决生存问题,那么,来自城市中产之家的子然,她的烦恼,显然更多涉及个体的发展。

他们一毕业就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面临生存的问题,背后的家庭,容不得他们有半点闪失,在被子女的教育吸干一个家庭的水分后,干瘪的父母,正等待孩子大学毕业以后的回馈。子然没有这些生存烦恼,她所拥有的自由、从容,来自背后家庭的有效支撑。”

04

“对普通家庭的大学生而言,公务员不见得是最好的职业选择,但却是最能告慰父母的艰辛付出、最能兑现一纸文凭价值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这条路能否走通,往往成为判定这个群体是否存在上升空间的隐秘标尺。

05

“和062111班相比,“房价”已成为我和1516045班同学之间不愿面对的话题。相比062111班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留在广州、深圳的事实,1516045班没有一个外来的孩子,理直气壮地和我说起要待在大城市,更没有一个孩子相信凭自己的能力、工资,能够买得起一个安居之所,能够在流光溢彩的城市立下足

这明显的蜕变,中间的距离只有九年,如果说,062111班已经显露的分化让我担心,那么,对1516045班而言,孩子们不约而同的缄默和放弃,更让我直接感受到一个群体根深蒂固的困境。

房子、房价对国家而言,只是一个经济维度的术语,但对1516045班的孩子而言,则是他们在离开学生宿舍后,锅碗瓢盆必须搁置的地方,他们的前途、去向、家庭、生活质量,都与此紧密关联。

在书的最后一章,还记特别记录了两个群体“潮汕女孩”和“深漂二代”。这里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深漂二代”和“深漂一代”。

通过张晓霖、姚冰冰、张亚康三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深漂一代”身处异乡的打拼实业,敢闯敢干、勤奋朴实的精神特质,“每个家庭背后,既是一部心酸的打工史,更是一部让人欣慰的奋斗史”。

与此同时,三个家庭的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极为重视教育。此外,他们命运走向,还暗示了对社会的诸多隐忧,尤其是“房价”。

是否在房价失控之前,把握时机在深圳购买住房,成为家庭之间财富积累的关键分水岭。

也许,他们已深刻意识到深圳环境的改变,意识到自身创业的奇迹已不可能在孩子一代复制,意识到在新一轮洗牌中,唯有教育,才能让孩子拥有放心的明天。

写在最后

在读完《我的二本学生》这本书,偶然在网上浏览到2018年时为广东金融学院教授的黄灯老师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言辞恳切,情感真诚,颇具启发意义: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好!

今天,我站在毕业典礼的舞台,向广东金融学院的毕业生告别,我知道自己代表不了所有老师,我将师生对我的信任,视为各位向教师群体的致意。感谢大家,让我得以拥有机会,在这个特别的场合,和大家交流一些纯属个人的观察和想法。

我想和大家交流的第一个问题,广金学生的优势在哪儿?二十三前,我毕业于湖南一所地方院校,按当下的划分,和大家一样,也算是二本院校的毕业生。

多年来,我总是耿耿于怀一个事实,我高中毕业没有考上重点大学,我总是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当初我考进了一所重点大学,我的命运和处境会不会比现在更好?我是否会一如既往地坚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是否会像现在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否有更清的自我认知?我的答案是不一定。

我想了一下,假设我高考后上了重点大学,我的人生是这样的,要么早早将硕士博士读完,早早进入一所对第一学历有要求的高校,要么本科毕业以后,进入一个较好的企事业单位,无论哪个环节,都避开了我大学毕业以后,进入一所国营企业,最后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成为下岗工人的事实,而恰恰是人生的这一环节,使我目睹了另一个群体的生活,目睹了中国转型期的复杂,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裂变,懂得了年轻时候必要的人生历练,对人一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是的,这是我人生成长的一个转机,这也使我意识到,起点固然重要,但大学的差异,并不是决定人一生的关键。我还留意到,在网络时代,为什么像诸如马云、马化腾这样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并非来自重点大学,而是来自当初不起眼的高校?这到底是一种偶然,还是有其中的道理?在我从教的十几年中,对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也觉得并非一种偶然,而这恰恰构成了我对广金学生优势的认识基础。

那么,作为一所二本院校,我们的优势到底在哪儿?我的观察是,因为更少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弊端,二本院校的学生保持了更多的灵性,相比重点大学孩子的沉稳,我们更多了一份年轻人的张扬和天性。

更重要的是,因为毕业后,二本院校的学生,几乎全部留在国内和基层工作,而中国近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无数的尝试机会,毫无疑问,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最好的成才土壤。

以广金学子为例,因为就业的缘故,我们的学生几乎遍布基层的各类单位,天然获得了更多去基层、乡村、城镇的可能,相比重点高校的孩子,我们重新获得了修复和真实生活与个体经验的机会,因为懂得更多,看见更多,体验更多,得以拥有机会了解更真实的中国,从而能过一种更为接地气的生活,使得基层工作转化为了大家成才的最佳动力,而这种历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从成功学的角度而言,这些也许不是个体成长的基本砝码,但如果从个体获得多维度的精神滋养的角度而言,这恰恰是我们广金学子的优势,我相信,这是应试教育时代,歪打正着给予你们的最后馈赠,我自己也深深受益这点,在临别之际,我真的想说: 沉住气,你们的机会在后面

我想和大家交流的第二个问题是,作为一名广金人,在新的时代,应该肩负怎样的使命?接着上面的话题,站在成人的角度,我不得不承认,要将基层更为艰苦的体验,转化为个人成长的资源,恰恰来自我们大学四年,通过学习,是否获得了真正的自我认知能力?我知道,只有当广金学子获得了“判断力,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时,他们才能从生活的泥坑中脱颖而出,才能将此隐秘的优势,转化为成长的势能。

所以,在此,我恳请大家,在往后的日子里,无论日常生活是多么的贫乏,无论现实是多么缺乏诗意,请大家一定要坚守心中的底线,一定要敢于表达自己的处境、想法、诉求,要懂得抢夺你们这一代的话语权,要敢于亮明自己的精神姿态,要在具体的历练中,去锤炼自己的能力,要将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贯注在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并创造一切条件去行动。

大家要时刻意识到,作为一个广金人,大学四年,除了获得就业的通道,我们对当下的社会,同样承担了一种担当的道义,我们再不起眼的普通工作,实际上和千家万户的日常息息相关,尤其在金融极为发达的时代,我们一项极为普通的业务,可能都涉及到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很多事情,我们不去做,就没有人去做,很多话,我们不去说,就没有人说,很多人,我们不去帮,就没有人去帮,在此,我希望大家,在冷冰冰的数字之外,能够更多感知他人的需求和期待,除了关心自己的粮食和蔬菜,除了关心收入和房价,我们在接受完高等教育后,应该懂得,打开另一个视角,适当超越于个人的困顿之外,将目光对准他人,既是一个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底线,更是我们精神人格获得发展的坚实要求,这是母校在各位精神成长的过程中,在临别之际,送给你们的最后赠言。

在这篇毕业典礼发言中,黄灯老师说道:

“多年来,我总是耿耿于怀一个事实,我高中毕业没有考上重点大学,我总是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当初我考进了一所重点大学,我的命运和处境会不会比现在更好?我是否会一如既往地坚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是否会像现在一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否有更清的自我认知?我的答案是不一定。”

这些问题,放到自己身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之前时常会对曾经做出的选择懊悔,会想 “如果当初……样就好了”,但这些都是事后诸葛。

受到当时的认知、心境、环境的影响,就算有时光机回到过去做不一样的选择,命运和处境也未必会比现在好,也未必已经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回到这本书本身,《我的二本学生》更多是一本探讨“是什么” “为什么” 而不是提供个人可以 “怎么做” 建议的书。

面对阶层固化、飙升房价、贫富差距扩大这些社会问题,“怎么做” 这个问题显得太过宏大,这不仅是个人的难题,也是时代的难题,也不会有标准的答案。

但不论接受何等教育背景,不论最后从事何种工作,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把所有的责任推卸到原生家庭环境和社会大环境身上。

这不是一种屈服妥协,更不是“最怕一生碌碌无为,却安慰自己平凡可贵”,而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不推诿、不抱怨的勇毅前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