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口口声声的爱是“口是心非”的吗|Twins P.E.T.19
“爸,这次来北京没怎么玩就回去了,特扫兴吧。”电话这头我忐忑的和老爹确认着此次北京之行草草结束后的感受,心中一直有些担心。
“我是太心疼你,一个人既要管我们一大家子人玩,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又要抽空备课,我不忍心,以后机会还多的是,等你们两口子都在家时再计划。”电话那头,老爹想得都是我的难处,听到这些话,我那颗悬着的心总算是彻底踏踏实实落了地,心中翻滚着五味杂陈。
邀请老爸老妈和两个侄子来北京玩,结果才两天老爸便坚持要回去,虽然老爸和我一再表示“心疼我,见我太累,不忍心。”可我却一直担心是自己照顾不周导致的,内心的忐忑和不安直到他们回去快一周都没有消散,直到这通电话,让我把心安放回了肚子里。
一直以来对爱都有一种不确定性,不确定他人对自己的爱是真的吗?不确定他人对自己的满意是在敷衍么?这让我想到了有时和家人朋友聊天大家常说的一句话:“不管好不好,你都说“好”就是了。即使自己觉得不好也别说出来。”接着又让我想到当奶奶对我表达十分满意后,在和妈妈的聊天中得知奶奶对我的诸多不满,每每这个时候心中升起的深深的不安和怀疑仿佛再一次扎根在心底,奶奶深爱着我,但却让我更加彷徨。
虚伪比真实难多了
相信在每个家庭这种情况都不鲜见,每种表达最根本的出发点都是“爱”。
不想伤害到对方,因此我收起不满;不想让对方失望,因此我收起意见;不想让对方误会,因此我收起真实想法。乍一看,我们仿佛做到了只表达好的善意的一面,殊不知人的表达方式是一个叫做“言行”的东西,除了“言”还有“行”,嘴上表达着满满的赞,但那语气,那表情,那眼神却把我们内心的真实表露无遗。
根据加州大学亚伯特·梅拉宾教授的研究,人与人之间在传递讯息时,语言内容只占7%,声调占38%,而肢体语言及脸部表情占了55%。说话的内容或许可以造假,声音和表情也能不断改善,但是肢体动作与脸部表情并不容易训练,也很难伪装。因此,演员在演戏的时候要抽离真实的自己,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实在是一大挑战。
就算我们是一个好的“演员”,可以做到“口”“眼”“神”“情”表达一致且精准到位,还有两个神话叫“前后一致”和“统一战线”。对于不真实的表达我们很难做到前后一致,此时虚假的点赞在一段时间后再次提起估计已经忘了当时虚假的表述,最真实的反馈迎面扑给对方;我们也很难保证所有人都和我们统一战线,替我们去保守住那份不真诚的表达,虚假终究是虚假的,即使短时内不暴露但肯定不能一直被保守住。
这让我想到了P.E.T.-父母效能训练里提到的“虚伪接纳”和“虚伪不接纳”,当我们不去真实的表露自己的内心时,嘴上的表达分分钟会被自己的行为表现所出卖,换来的是孩子的茫然、怀疑和不知所措:
虚伪接纳——玩手机的孩子:
场景一:“妈妈,我想玩会儿手机。”孩子的这个要求让妈妈心头一紧,为了不让孩子哭闹勉强拿出了手机。
场景二:妈妈在把手机给到孩子时不仅约法三章,还各种强调看手机的坏处;在孩子小心翼翼玩上了手机后,妈妈在一旁各种纠结和不顺眼,眼神表情都在向孩子表达“我非常不喜欢你看手机。”
而孩子呢?那个带着灵性的娃早已秒察到妈妈任何一丝心理的变化,满心欢喜但小心忐忑的玩着手机,生不能找到一处妈妈看不到的角落玩个酣畅淋漓。
此刻孩子的心并不自在:“妈妈同意把手机给我并不同意我玩,到底要我如何是好?”
虚伪不接纳——考了98分的孩子:
场景一:“爸爸,这次数学我考了98分。”孩子欢天喜地向父亲报着喜讯。
“98分,剩下那2分怎么丢的?”爸爸担心孩子日后的骄傲,因此故意假装没有看到孩子98分的得来不易,把关注点都放在那丢掉的2分上。孩子的满心欢喜被这桶“丢2分”的冷水浇灭了,此刻他看到了爸爸的失望。
场景二:“我家宝贝儿,这次考试数学得了98分。”饭桌上,这个因为丢了2分而内疚的孩子看到了爸爸对于自己成绩的骄傲和自豪,心中升起一丝欣喜的同时他有些不确定,之前爸爸对于丢掉2分的失望是真的吗?
以上的场景还会变换着不同的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当一次次接收到这些前后不一致的信息,怀疑和不确定便在心里生了根,即使遇到真实的爱,也会让人怀疑和不安。而孩子那颗面向大人完全敞开的心却因为这一次次的不真实表达变得迷失和彷徨,对于他人的爱孩子不再确定那是百分百的真实,对于他人的满意孩子依旧不确定那是真诚的。他需要一次次的去试探去确认每一次表达的真实性,继而损失的是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在一个不确定的边界里,他不知道哪一处的界限是真实的,唯有小心翼翼才不会掉下“悬崖”。
为了孩子做一个真实的父母,为了自己做一个真实的人,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存一丝侥幸。
当我喜欢时告诉孩子:“宝贝,你得来这98分一定不容易吧,妈妈真替你开心。”我相信即使没有父母的提醒,孩子也不会因为98分而不去努力。
当我为难或不满时不评判不指责,只表达自己那一刻的感受和影响:“宝贝儿,妈妈担心你看手机时间长了把眼睛看坏那样我会很难过,我想收回我的手机了。”也许孩子会不满会伤心,但比起虚假来说,真实的父母会更让孩子踏实。
真诚面对每一个人,即使他还是一个年纪尚小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每一句话仿佛都是一粒种子,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信任与否的种子,未来这颗种子也会在那小小的心里发芽,回过头来面向他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