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景观设计

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 01前言:借助历史的力量为设计赋能

2020-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Pavo炎炎

以下精读笔记转自我的个人公众号“YanYan风景园林导游”,感谢你的关注。

你好,我是YanYan,感谢你的关注。

今天的分享是“精读《英格兰景观的形成》”的第1篇,全系列共计10篇文章。

在正式进入书中内容之前,我想先和你总体介绍一下这本书,以及我会如何做精读。

《英格兰景观的形成》写于1955年,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威廉·霍斯金斯。哪怕是在风景园林专业领域,其实也没多少人熟悉这位英国学者。说来惭愧,我也是在一个多月以前第一次听说的这本书,了解的作者。

不过他在英国却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BBC以他的这本书为蓝本,合作拍摄了一部介绍英格兰景观的电视纪录片(年代太久了,这部片子我没能找到),结果在英国和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他本人更是被誉为“英国最具创造性与影响力的一位历史学家”。

他的成名作《英格兰景观的形成》,从公元前2500年一直写到20世纪初,时间跨度将近5000年,系统梳理了英格兰景观的历史,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景观形成的线索,记录了人类活动对英格兰景观演进的深刻影响。本书也当之无愧,被称为是景观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学术价值很高。

刚才提到了两个概念,“景观”和“景观史”。其实很多词汇的日常含义和专业含义,会有一定差别,为了不产生歧义,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两个词稍微做点解释。

1  什么是“景观”?

一般来讲,我们会把美丽的自然景色或人工景色称之为是一种“景观”,但在专业词汇里,“景观”一词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将“景观”解释为“一个地区的总体特征”,包括自然形成的景观特征和人类活动干预后形成的人文景观特征,这里面既有好看的,也有脏乱差的。

我个人觉得“国土风貌”这个词可能和“景观”概念更加贴切,但毕竟叫了几十年,大家习惯的事情也就没必要改了。何况风景园林领域的专业词汇还有更混乱的,也不差这一个(懂得人可以笑一笑,不知道可以等我以后慢慢解释)。

2  什么是“景观史”?

理解了“景观”的概念,我们就可以详细说说“景观史”了。

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景观更多的是被当做一个地理学概念来研究,比如景观的地质结构、地貌形成、地表植被,但却忽略了人类活动与自然景观之间是怎么相互影响的。这就好比一只水杯,人们只关注它能装多少水、什么材质的、怕不怕磕碰,但这只杯子是手工做还是机器做的?杯壁上印的什么图案?设计师是谁?这方面没人研究。

本书的作者霍斯金斯,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不过既然牵扯到人类活动,就得了解影响人类活动改变的底层原因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历史学视角,借助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发生的历史事件对人类行为活动的影响,来解释景观变迁的原因,梳理各时期的景观现象。

概括而言,景观史主要研究两件事:是什么和为什么。

一是要明确各时期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特征是什么?这就好比是了解中国历史都有哪些朝代?皇上都是谁?

二是要理清造成这种特征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如何影响了人的行为?这就好比了解中国各个朝代为什么会覆灭?背后政治、经济的因素是什么?

是什么和为什么加在一起,才是一部完整的历史。

3  借助历史的力量为设计赋能

不过啊,我相信此刻你心里一定忍不住想问:我们做设计关注形式、空间、材料、表现不就好了,为什么要了解景观史呢?除了能多些谈资,还有什么用处?

先说结论,我认为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了解些花边细节、人物趣事,熟悉历史是能够为设计赋能的

如果你是业内人士,我相信你一定听说过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院长的经典作品——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

简单介绍下背景,1999-2003年间,西湖疏浚工程的淤泥被输送到了西湖边,一处名叫江洋畈的山谷里,形成了容积约100万立方的淤泥库。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片淤泥居然开始萌发植物,并随着淤泥含水量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自然演替过程。最早是水生植物,后来开始生长出耐湿的乔灌木,如今这个淤泥库已经形成了柳树成林的谷地沼泽景观,甚至还有一片水面周边长满了芦苇等乡土水生植物,有成群的游鱼。

最关键的是,这些植物与山谷周围的植物完全不同,非常独特。因为沉积于淤泥中种子是原来西湖一带的,随着淤泥一起被带到了这里。

2008年,杭州政府就想利用这片得天独厚的场地,建设生态公园。不过当地政府和专家们提了个要求,就是能不能在方案中凸显杭州的历史文化

这个事情很有意思。大部分公园会怎么体现文化呢?简单来说,通常会像古典园林那样,叠山理水,去掉原生的杂乱的植被;将淤泥库转变成大水面,水边砌上山石驳岸,再堆几座假山;然后点缀仿古建筑,题写诗词,来体现杭州曾经的吴越或是南宋的文化特征,就差在大广场上摆个太极八卦,或者塑个岳飞像了。

所以你会发现,城市中大多数被冠以文化之名的公园,基本没什么文化,有的只是文化符号。事实上,当年同去竞标的其他公司,基本都是这样的思路。

但所幸这片场地遇上了王院长,他对场地文化的理解确实非常独到,这里很好地体现了研究景观史的意义。我尝试着理解一下王院长的思路:

首先,在这里体现吴越或南宋的文化,名不正言不顺。因为类似的文化景点在杭州随处可见,人文古迹众多,并不稀奇,如果在山谷里“强加”一些人造的古建和符号,没有太大意义。

其次,这片场地本身就饱含悠久的文化底蕴,只不过人们没意识到——它可以代表西湖千百年疏浚历史,在当今时代的延续。

西湖历史上经历了很多次疏浚,淤泥大多堆积在湖中或者湖的周围,形成湖中三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以及苏堤、白堤、杨公堤。也就是说,如今西湖中的很多景点,都是疏浚后堆出来的。这些“淤泥”记录着西湖的发展演变。

所以江洋畈不是一处普通的公园,而是西湖千百年演变的一部分,是见证者。场地经过多年自然演替,早已形成茂密的柳林沼泽,对于场地特征的保护(包括地貌和植物),不去做那些“诗情画意”的亭台山水,不仅是对大自然的尊重,更是对西湖历史的尊重,这才是最真实的文化。

于是在后续的设计中,团队保留了次生植物的群落斑块,设立了“生境岛”,维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并让人们能够体验到场地上景观演变的魅力,塑造了场地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

植被设计策略 总平面图及建成效果

所以设计不仅体现在图纸上,更体现在思想上。正是由于王院长深刻理解西湖千百年疏浚工程,对景观持续不断的影响和塑造,了解西湖变迁的景观史,才能摆脱我们惯常的、符号化的设计思路,从更高级的视角诠释文化设计。

这就是学习景观史的力量。

4  为什么精读这本书?

文化底蕴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得需要一本本书去慢慢啃。所以铺垫了这么多,那具体来说,为什么一开始要挑这本书精读呢?我个人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这本书是景观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作为开宗立派的一本著作,我又是那么热爱专业学习的人,哪里好意思不买来翻翻嘛,对吧。

第二,我在精读的过程中,配套翻看了很多书籍和论文,这个过程弥补了不少知识盲区,也纠正了不少错误的观点,比如:

英国疏林草地的景观风貌,是天然形成的吗?不是,英国的森林是被人为砍光的。

英国为什么会有大片牧场?答案是因为黑死病,英国近半数人口死亡,没人种地只能养羊。

英国自然风景园流行是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吗?相关性不代表因果。

英国君主立宪制当真限制了国王权利吗?

城市公园真的能治愈城市吗?

铁路建设为什么没破坏风景,反而成了风景的最佳伴侣?

城市化问题究竟是城市本身的问题,还是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缺陷?

这些开脑洞的话题,我特别想在后续的文章中,和你分享。如果恰好你也感兴趣,欢迎一起交流。

5  如何精读?——寻找背景辅助线

后续的精读文章,会以怎样的形式展开呢?

先说句题外话,我猜很多人看书的习惯是,拿过书之后,从第一章开始,每天比如定计划读50页,然后从头看到尾。

慢着,书可不能这么看,尤其是理论专著。比如你要读一本《中国货币史》,作者他默认你是熟悉中国历史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需要挨个儿介绍一遍,他只会专门讲货币。

什么意思呢?我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读《论语》,他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

“实际上在孔子的认识中,更多的只是一种常识道德,无论在哪一个民族都能够找到,这是毫无出色点的东西。孔子确实是一个智者,在孔子身上思辨的哲学是一点都没有的,更多的就是一些道德的教训,而从这里面我们很难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不知你听完什么感受?黑格尔你压根儿没看懂孔子在说啥好不好。你以为理解孔子,是翻翻格言就行的吗?你得知道孔子当年面对的是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他要号召人们回到更古老的理想时代,去重建人和人之间的良性关系。不知道这个背景,你当然看到的就是一些常识道德,一地鸡毛。

同样的道理,如果讲“英国景观史”,作者默认读者是熟悉英国历史的,不需要再讲一遍。但这恰恰是我们中国读者的难点,因为英国历史我们压根儿不熟。所以我的经验是,读这种书一定要为自己建立一条“背景辅助线”,借助这根线还原现象背后的历史逻辑。如果没有这根线,你只能看到一些时间、地点、人物,最多一下午就能读完。

那如何找到这条“背景辅助线”呢?这就是我要帮你精读的重点啊。

也就是说,关于本书,我并不会照本宣科,逐章重述书里的主要内容,而是为你做背景扩展,把我觉得书中特别重要、特别有意思的景观现象抽出来,快速了解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然后写成文章,和你分享。

当然,毕竟我自己学识有限,难免管中窥豹、以偏概全,如果大家有不同的观点,还请多多交流、批判;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背景信息,我在文章结尾附上了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献,你可以顺藤摸瓜,自主查阅。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要和你分享的主要内容。

下一讲我们就先从“英国原始景观风貌”开始,让我这位知识导游,带你一起游历千年的英国景观变迁。

我是YanYan,我们下次分享再见。

参考资料节选:

《英国通史》钱乘旦

《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约翰·布莱尔

《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史》奥古斯丁·梯叶里

《金雀花王朝》丹-琼斯    

《风景与记忆》西蒙·玛莎

《寻找如画美》马尔科姆·安德鲁斯

《城市的胜利》爱德华·格莱泽

《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

《铁路之旅》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

《施展·国际政治学40讲》

《徐弃郁·大国简史英国篇》

《李筠·西方史纲50讲》

肖遥,李方正,李雄.英国乡村景观变迁中的文化驱动力[J].中国园林,2015,31(08):45-49.

向荣:“敞田制与英国的传统农业”,《中国社会科学》,2014 年(第 1 期)

侯建新.圈地运动的先声:中世纪西欧大垦荒[J].史学集刊,2018(05):34-41.

侯兴隆.英国中世纪垦殖运动原因探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4):27-31+76.

林箐,王向荣.风景园林与文化[J].中国园林,2009,25(09):19-23.

龚腾飞.黑死病对英国农业的影响[J].学理论,2012(24):128-129.

李化成.论14世纪英国的聚落环境与黑死病传播[J].世界历史,2011(04):79-88+160.

赵晶.瘟疫、城市公共卫生与风景园林:论英国历史上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城市公共卫生和风景园林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0,27(4):101-105.

武文炜. 《铁路景观:铁路如何改变英国面貌》选译(英译汉)及翻译研究报告[D].云南大学,2018.

杨婵依,陈仲丹.英国景观史学:理论、方法与功用[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30(06):48-52.

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J].当代财经,2010(12):11-18.

王晓臣. 十四世纪的黑死病与英国社会之变迁[D].苏州科技学院,2010.

李娜,解建红.中世纪后期英国黑死病爆发原因新议——环境史视野下的中世纪后期英国黑死病[J].学海,2008(01):131-134.

- END -

觉得有启发,那就点个“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