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专家为什么会把自己养死

2024-12-01  本文已影响0人  魏治祥
已故养生大师林某,享年51岁

51岁的养生专家,非常善于养生,不幸把自己“养”死了,为什么?

传媒大学教授周月亮讲国学时,顺便讲了一下养生。

挺喜欢周老先生,圆脸,小麦色,豁牙,说话漏风,胖乎乎的,容易产生亲近感。讲课随意,偷偷抽烟,把点着的烟头藏在掌心。已经很注意遮掩了,有回不小心,拳眼里冒出烟来。说明他瘾大,且不善养生。

周先生说,养生专家,五十多死了,那大爷背个粪篓子,七八十了还薅苗子哩。

说着话锋一转,你无私才能成就你的私。——是在说国学?讲老子?唔,一定是的。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周先生的解读很好玩,天地从不说自己长生,从不产生特殊的感情。不特别疼爱曹操,也不特别疼爱刘备。天若有情天亦老,天是无情的。天地因无情而长久?

你听,是不是说到一边去了?

但是不应该啊。

且容我顺着他的思路想。中国人爱讲天人和人,一年有365天,人体就有同等数目的大穴;一年有四季,人体有四肢;一年有12个月,一天有12个时辰,人身上就有12条正经;宇宙有数不清的星球,人身上也有数不清的病毒——以及细菌。

问题来了,与天不同的是,人类这种动物最多情,既疼爱曹操,也疼爱刘备,还疼爱孙权——疼爱身体的每一个器官。一会儿养胃,一会儿补肾,一会儿吃一个土豆顶六个苹果,一会儿胡萝卜和白萝卜不能混在一起吃。啥叫养生?就是想长命百岁,寿比南山不老松。稍有风吹草动,咳两声嗽,哎呀呀,不会是肺癌吧。头略有点昏,便怀疑是脑梗。这吃不得、那吃不得,这干不得、那干不得,有理由怀疑,50多岁死去那位,不是死于养生,而是死于焦虑。

顺着老周想,还是跟不上,下一句又拐弯了:

小资产阶级情调,不是好动感情吗?容易被感染,动辄热泪盈眶,打了鸡血似的就膨胀。都是破坏了这个中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还是不卑不亢的、不左不右的、默默的,跟那个绵绵若存的中道相泯合,才长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猜我想到哪儿去了?

写作。没错,就是写作。

写作中的上帝视角。

“天地从来不说自己长生”,我偏不!我就要说。来不来就动感情,就煽情,来不来就直奔“长生”主题,而且生怕别人不明白我想长生,结果很快就把文章写死了。而好的写作,恰恰是不动声色,不表现出作者的好恶,不张牙舞爪地抒情,不着急,如四季轮回般把天地(文章)万物的画面有序地展示出来,也就是人们爱说的,娓娓道来。别的不说,一部《红楼梦》就是这么写的,几百年过去了,作者死了,书还活着。

咦——还可以来一句:

以其不抒情,故能动情。

动读者之情。

类推:以其不笑,让别人笑。呵呵,老子牛,实在是牛!

接着听老周:

如果你是主观的、人为的,去造作,那就坏了。你可以红火热闹一小会儿,很快就会被裹挟而去。得返本归根才行。“外其身而身存”,养生专家死得快,吃这个好,吃那个好,一边吃一边注入理念,结果呢,不如背粪篓子的大爷。

——这意思,就是顺其自然嘛。外其身,不拿自己的身体当回事。不对,是不刻意地拿自己的身体当回事,比如佛家,把这个肉身也当成身外之物,随时都可以舍去。当然,佛家的身存,存即非存,非存即存,不一样。

重磅来了,善行不是行善,仁义行不是行仁义。

善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善”的行为,行善则是“为了”善“而善,有的人或者就是为了博得一个乐善好施的名声。仁义行和行仁义也是一样,前者自然,后者做作。打个比方,天凉了,主动提醒老伴加衣服,是很自然的关心,如果换成这样:老伴吔,要知道我是非常关心你的哟,为了你我什么都可以牺牲。现在我郑重提醒你,天凉了,容易感冒,你最好听我的,赶紧加一件衣服。”——骂不死你。

一句话,行善和行仁义就是口口声声为了什么,为了你好,为了他好,为了你们好,为了大家好,而真正为了你好不用说你就知道。无意之意是真意,自然流露的情才是真情,如此而已。

?又说回天地。天地无情,奇怪地是人们往往喜欢与天地互动,例如伤春百悲秋,例如吟风弄月,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那亘古以来的月亮,论感情,跟人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却触动了多少相思、多少伤感。

回到写作,要善行,别行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