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说禅菩提树下

南北说禅|十四不记

2017-08-08  本文已影响42人  南北王
(世尊说法图)


【禅语公案】

世尊因有异学①问:“诸法是常耶?”世尊不对。又问:“诸法是无常耶?”世尊亦不对。异学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对我。”世尊曰:“汝之所问,皆为戏论②。”

《五灯会元》卷一

【辞语注释】

①异学:这里与“外道”同义,指修学研究佛教之外道理的学者。

②戏论:梵语prapanca。指不能增进善法之非理而无意义的言论。民国时期丁保福所编《佛学大辞典》对此的解释是: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与俗所谓滑稽,冗谈等同。

【赏析解读】

这是一则文字不多,但其内涵却极其丰富甚至复杂的奇异公案。就是这七十多字的一个公案,千百年来,禅门以及学界,对此有着诸多的讨论和解读,但最终的结果,也还是没有结果~~每人都有自己的结果,但却没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定的结果。

元代的著名禅僧高峰原妙和尚,对此公案有一个评点,说是“异学有言若哑,世尊无语如雷。”什么意思呢?他说,那向佛陀提问的外道学者,虽能说话,却像个哑巴。而佛陀虽一语不发,却犹如雷霆炸响时那样的震耳欲聋。这当然有佛门中人颂扬佛祖的情感因素在里面,却也不无道理。

但是,如果要真正明白佛陀为何不回答“异学”的这些提问,就还需要了解一点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些常识。

在《中阿含经》和《杂阿含经》中,都记载有关于“十四无记”的内容。这“十四无记”,就是佛陀对于十四种问题,不做回答。哪十四种呢?就是一,世间有常(世界恒常存在吗?)二,世间无常(世界不恒常存在吗?)三,世间有常非无常(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么?)四,世间非有常非无常(世界既非恒常又非不恒常的吗?)五,世间有边(世界有边际吗?)六,世间无边(世界无边际吗?)七,世间有边无边(世界既有边又无边吗?)八,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世界既非有边又非无边吗?)九,是命是身(生命与自我是同一的吗?)十,命异身异(生命与自我不是同一的吗?)十一,如来死后有(如来死后还存在吗?)十二,如来死后无(如来死后不存在了吗?)十三,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十四,如来死后非有非无(如来死后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吗?)

对于佛经中记载的佛陀不予回答的这十四种问题,后世僧人给归纳出了这样三种原因:第一,不应讨论此等虚妄不实之事。第二,诸法从缘起,既非“有常”,亦非“断灭”。第三,此十四种问题,乃是外道为了诘难佛陀而提出来的斗诤之辞,是无益之戏论,对于真实的修行并无用处。

当然,如果我们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这些提问也都是一些古老的哲学命题,涉及到唯物论也涉及到唯心论,争论与诘难,都是一种在真理的探索发现中很正常的学术现象。

但是,作为一种带有哲学色彩的宗教来说,它不是单纯的去研究学问,而是重在解脱现世痛苦的修行。所以,讨论时间与空间以及灵魂这样不能实证只能推论的玄虚问题,是浪费时间精力的,是对于了脱生死毫无益处的。

通过这个“十四无记”的记载,我们也可以一管窥豹的了解到,最初的佛教思想里面,是禁止讨论诸如世间啊身命啊,以及灵魂啊转世啊这些虚妄不能实证之问题的。但是,在影响广大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面,却有“诸行无常”等关于“有”、“无”的论说。也有“如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这样关于“世间”的讨论。所以,关于这些问题,并非能不能讨论的问题,而是要根据提问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具体环境条件而有所判断抉择。

但在《阿含经》里面,凡属于“十四无记”之中的问题,都是不应该讨论更无需回答的。也就是说,当你认为提问者提的问题与实际的修行解脱无关时,就可以用沉默应对,不去作答。这也许可以说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部大乘佛教的般若经典著作,是在《阿含经》流传之后很久才出现的,所以违背或者说突破了原来的“十四不记”的规定。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佛教的思想理论,以及戒律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在改变发展着的。因为,随着佛教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兴衰和传播,为了能够接地气以求存续,所以必须主动或被动的接纳融合很多原本不属于它的思想理念在里面。于是,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佛教”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