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的英玉,时间都去哪儿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955552/0c66b9e42966a73f.jpg)
发挥余热,是老去且只有微薄养老金的人,不多的选择之一。
一
家在城郊的英玉,天还没亮,已经骑电动车,来到玉米地里,开始间苗(就是把多出的苗拔去,留下的可以长得更高更大,果实也更饱满)。
时间在她那里,历来被安排的扎实。
这不,女儿今天休息,抓紧干活,季节不等人,尽管,今年有润二月,倒春寒,毕竟,已到夏天。
好在老天爷开眼,睡眠好,每天,从睁开眼睛,难得闲下来。
要喂羊,拔草,伺弄菜地,苜蓿,大田玉米,最重要的,还要到女儿家哄孙子,做饭,卫生。
这些事加起来,抓紧干,都干不完。
英玉有时候,很羡慕城里人,闲的喝茶,聊天,跳舞,时间富余的很。
再回望自己,又忙又累,所幸身体好,没啥大毛病。
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明显不如以往,这,可能老去的人,都是这样。
儿女已成家,各自都有孩子。管大了儿子的,这不,又开始带女儿的。
想着自己老了,多少有个依靠。
几十年,所有积蓄,都花在拉扯孩子,供学,买房,结婚这些大事上,自己手里,也没几个,为此,心里比较惶恐。
虽说医疗保险年年交,住院可以报销一部分,可平时买个药,搭个礼,干个啥,总不能问儿女要。
二
子女们有了家,工作又忙,带孩子,成了义不容辞的事情。
年头节下,什么母亲节,父亲节,三八妇女节,老人节,春节,哦,还有生日,俩孩子都有表示,自我感觉,孩子们也孝顺着呢。
有时想想,一辈子太短,出嫁四十年,就没消停过。
嫁到一个贫困家庭,开头就难死人。
困难到啥程度,做饭,用的是麦草,那样的"软火",做熟费劲。
可是,没有办法!
不过,家在城郊,也有优势。
那些年年轻,劲也大,种菜,买菜,拉砖,买酿皮,起早贪黑,汗水,常常在后背上画下"地图"。
原来想,把儿女拉大,成了家,又翻修了一院全封闭房子,宽宽敞敞,儿子和他们,住着一点也没问题,将来有孙子,也够了,一家子,和和乐乐的过日子。
可儿子女儿,不这么想。
外面上一趟大学,回来,决不再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事。
他们宁可选择,在城市打工,也不回来种地。
英玉两口子,看看周围,大都这样,也接受了。
一辈子种地的人,对土地,有难以说清的感情,尽管,农产品价格,不太如意,可到底是自己家地,种啥,几时种,如何务,时间安排,都能自主,也好着呢。
一年下来,也有上万的收入呢。
前几年,给儿子哄娃娃,这两年,又给女儿哄娃娃,英玉也看的明白,城里生活,也不容易。
每天都要花钱,车来人往,不像农村,安静,空气也好。
她打算,等小孙子上了幼儿园,她就搬回去,再不两头跑了,安安心心地种她的地。
给儿女把菜供上,水果供上。
老了,不得不承认,身体也开始走下坡路。
以前的外伤,没有痊愈,就着急干活,也落下了病根,时不时胳膊疼。
姊妹们,好几个高血压,自己有时头晕,也没去量过,但得注意。
英玉的愿望,也告诉儿女,等啥也干不动了的时候,能给一口饭吃,就行,药,我自己买。
儿女不以为然,会孝敬你们的,把心放的宽宽的。
英玉小时,家里姊妹多,没条件上学,后来,出外修渠,是下乡知识青年,看她勤快又老实,教她识了些字,简单算数,也是那时学的。
因此,她对有文化的人,从来高看一眼。
结婚后,就下决心,不论多苦,都要让儿女把学上下。
现在,孩子们都学成归来,有了工作,成家好好过日子,对此,她也心满意足。
三
唯一让英玉不甘心的,是养老金,她现在一月领200多元,她的愿望,是到她干不动的时候,涨到500元,这样,吃喝都够了。
从前几年开始,英玉已经很少买衣服。女儿不穿的,儿媳不穿的,都给了她。
除了婚丧嫁娶,或者走亲访友,其它时间,都在家里,地里,能省的就省,这是几十年来的一贯宗旨。
生活好了太多,但不能忘记节俭。
看着自己脸上,增加的皱纹,也感叹,时间过去的太快。
一辈子,在劳动中度过,无病无灾,已是老天护佑。
日渐老去,难以避免。
发挥余热,为儿女做好后勤保障的同时,也为自己,通过种地,力所能及积蓄一点,这样度过余生,就再无遗憾了。
2023.5.9.
![](https://img.haomeiwen.com/i2955552/176b4ca230eb777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