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冬日里的莼鲈盐豉,且看文人世界的诗和远方
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
—— 节选自 陆游 《饭罢戏作》
在漫长的5000余年历史长河中,不少中国文人都偏爱借饮食来抒发情怀,古今如是(如袁枚、林清玄、汪曾祺、梁实秋)。观之既能解眼馋肚饱,作为一门艺术,饮食又可丰富精神世界,寻求灵魂抚慰。而一部经典的饮食随笔散文集,会因朴实动人的描述而令读者口舌生津,亦可从中发掘中国传统文人对待寻常生活的雅韵。
作为一位追逐精致化饮食且不失风雅的文士,天津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这本《一弯新月又如钩:赵珩自选集》,以赵珩先生自身的回忆为主,其中不乏与一些现当代文坛名宿有关的记录。其文笔清新含蓄,文品平实端庄。书中分为《忆饮食》、《忆风物》、《忆故人》三部分,除却第一部分纯粹写饮食和与其相关的人外,另外两部分行文中亦掺杂不少关于饮食的描述。它用平实的语调钩沉与其相关的方方面面,却并不拔高,非将简单的口腹之欲升华为文化精粹的高度。
赵珩,作家、美食家、戏曲史研究者、文物研究专家。曾任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出身阀阅世家,赵家以“一门六进士,弟兄两总督”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显赫家族。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学养深厚,爱好驳杂,与诸多当时的文化大家如启功、陈梦家、朱家溍、唐鲁孙等先生多有过从。
在这数九严寒的凛冬,无论重油重糖高热量的扬州茶点;家厨拿手的满口生香核桃酪、帮佣们豪气的大碗面食;或是老北京各小馆的特色菜品、一碗足以引发思乡之情的莼菜鲈鱼羹,以及米兰街头随处可见、令人垂涎欲滴的甜品店;这些自带温情的寻常饮食,无一不彰显了赵珩先生对生活的热爱,用句时下略显矫情的话形容就是:“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没错,不可辜负的除了美食还有爱。爱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怀念。作为一本以回忆录为载体的自选集,书中深情记录了晚年的赵珩先生对于上世纪若干物事及故人的怀念……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江上思罗袜,鱼边忆素书”等等这些温婉动人的古诗文无不说明了书信在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作为传统文化形式的一种,书信自有其独特功能与魅力。而在网络通讯大行其道的今天,写信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落伍”的行为。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很快便能适应冷冰冰的网络信息传递功能,却忽略了一封有温度的书信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赵珩先生这么一位风雅文人,自是呜呼哀哉,深切缅怀那个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走来的中国传统式文人,骨子里自透着一股魏晋名士的情调风骨,正如读者熟知的当代著名国学大师启功先生。这位儒雅恬淡的睿智长者在2005年走完了九十多岁的一生。这位从特殊年代走来,博学通儒、国学素养深厚的大家与赵珩先生之父之间的君子之交,恰似印证了淡然恬静而又豁达洒脱的建安风骨。
冬日的午后,懒洋洋的阳光洒进房间,冲上一杯美味的花果茶,坐在暖气充裕的书房里,捧着这本小书细细研读,心中甚觉欢喜。思绪随之飘到50多年前,赵珩先生在北疆大漠度过的那个毕生难忘的中秋之夜。犹记否?在那空旷的大漠,银辉倾泻的月光下,两只白糖馅的“馒头月饼”?